最近《長月燼明》可謂是大火了一把。
而關于仙俠劇造型的話題,似乎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越來越多的仙俠劇中,人物形象各異,且飾品豐富。
仙俠劇造型,似乎不再是“一片慘敗”了。
審美現代化,神仙也撞衫?
《長月燼明》里“十二神”的海報圖簡直驚艷。
仙俠劇的造型有救了?
一開始,《長月燼明》的定妝照被夸設計出了仙俠劇華麗的感覺,但播出后,有網友認為造型并沒有宣傳時那么驚艷。
也有網友覺得,這在現在仙俠劇中已經算很好的妝造了。
因為多年來一談到神仙,影視劇造型師們似乎就跟“淡”字較上了勁。
清心寡欲、一塵不染仿佛成了當下神仙標配,似乎飛升上仙之后,大家都成了“性冷淡”。
《擇天記》
為了營造“不食人間煙火”的氛圍,神仙們的妝造極為簡潔。如果把演員們的頭遮住,估計很難看出來什么分別。
統一的冷色調的衣服,再加點薄紗質感,仿佛約好了從同一家影樓里一起批發出來。
發型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中分發+冠長+披發的搭配,步搖、簪子或者釵,這些過去女性們所常常使用的裝飾品幾乎不見蹤影,道冠、披帛及瓔珞等衣物上的細節裝飾品更是少之又少。
《醉玲瓏》VS《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服飾仙嗎?
或許是的,畢竟渾身都散發著“斷舍離”氣質的男男女女,總歸是和正常人不大一樣。
之前《千古玦塵》被罵,也是因為對服飾中“仙”元素理解不深,把握不住核心特征,盲目套用之前仙俠劇服飾設計。
制作方簡單把神仙的可望而不可即理解為單一、寡淡,甚至符號化為白紗、散發、面癱,這種思維僵化和敷衍態度在服飾上體現得尤為直觀。
《千古玦塵》服飾
但仙俠劇中對神仙的詮釋,其實不只有一個模樣。
不只有當下的《長月燼明》,其實在過去的許多影視劇里,我們都可以看到更為豐富鮮艷的妝造。
比如仙俠電視劇的開山鼻祖“仙劍”系列,劇中主要人物的服飾風格皆獨特鮮明。
劉亦菲在《仙劍一》中所飾演的趙靈兒早期的服飾,其形制是以戰國秦漢時期的服飾結構為基礎,外衣裙擺改良為不規則造型,搭配藍底白團花紋披帛掛肩,黑色珠花頭飾。
外袍的灰青色不僅和傳統女媧形象較為接近,更顯得靈動而天真。
《仙劍奇俠傳》趙靈兒
再看《仙劍三》中紫萱的女媧族服飾,以唐代襦裙為款式基礎,下擺自然下垂,?整體為傳統的T字型輪廓。
服飾自上往下為盤繡的抽象圖案,裙面有滾邊花紋,一組為二方連續的纏枝花卉紋樣,另一組紋樣則是二方連續團紋,整體看起來顯得華貴而又優雅。
《仙劍奇俠傳三》紫萱服飾
再往回追,其實《西游記》里對神仙們的服裝設計也顯得更為用心。
86版《西游記》嫦娥?邱佩寧飾
比起全身上下用各種素凈的色彩,這些影視劇里的造型更強調不同色彩之間的搭配與呼吸感。
即便是較為艷麗的顏色,在造型師精妙的設計之下,也顯得相得益彰。
既有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飄飄仙氣,又有優雅嫵媚的另一面,這樣的神仙,或許更能打動人心。
千篇一律的套路從何而來?
仙俠劇服飾妝造的流水線生產說白了就是打小抄,但這種同質化、套路化的創作方式,是如何興起的呢?
其實細心的觀眾們一定可以發現,這幾年“爆款”的仙俠劇,都有著類似的創作班底。
比如2015年播出的《花千骨》,2017年播出的仙俠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2019年播出的《宸汐緣》都是由林玉芬導演的。
也因此,導演在進行拍攝時往往也會選擇自己熟悉的班底,這就往往會使得美術設計與妝造都有著異曲同工的?“既視感”。
比如《花千骨》之中,主要人物的服飾大部分偏清淡,男主經典著裝是對襟大袖長袍,女主則是淺色外衫加齊胸襦裙。
《花千骨》小骨服飾
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劇中的130個角色的1400套服裝設計均出自殿堂級影視造型設計大師張叔平及其團隊之手,“?仙”元素成為全劇的重點塑造對象。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演服飾
劇中白淺的服飾傾向于現代簡約風格,大量使用輕薄透明的紗質面料,選用低飽和度復色,摻雜了許多當代審美品味。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淺服飾
隨著這些仙俠劇的爆火,當市場資本再進入之時,往往就會“跟風”學一波,以迎合大家的審美喜好。
當越來越多同類作品出現時,模式化就愈加明顯。
太多影視劇為了在商業上避免更多的風險,套路,就成了最安全的一種選擇。
《千古玦塵》主演
除此之外,復用服裝與妝造道具從而壓縮成本也是另一個原因。?
其實這也并不是一個新鮮事,像是拍攝了“仙劍系列”的唐人影視就會復用自己服裝庫里的道具與服裝,直到過時為止。
對于仙俠劇來說也是一個道理,如果制片公司想扣制作費節省成本,同樣能夠把這些制作好的成衣用到各路明星身上。
當然,拍攝出來的效果就容易讓很多劇看起來大同小異。
《千古玦塵》上古服飾
很少會有制作公司考慮創新和審美迭代這類問題,這也是導致仙俠劇服飾套路化、流水式重要原因之一。
制作方依靠完整產業鏈優勢,模仿類似《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種收視成功的案例,甚至延續熱播劇的服飾風格,看似是掌握財富密碼,實則敷衍了事,難以長久。
大家看膩了一塵不染的仙氣?
仙俠類的電視劇幾乎都脫胎于網絡IP,網絡背景下尤其是架空歷史的仙俠題材的文字,因為娛樂化等因素,仙俠劇服飾設計依據比較模糊。
但服裝造型對于以“視覺”為賣點的影視劇來說,恰恰是極為重要的——尤其對于仙俠劇來說,服飾造型本身就是劇作題材鮮明的表達方式。
后現代主義有一種觀點:
文本、表征和符號皆可有不同層面的解讀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要讓位于大眾的意圖、感受
我國對仙俠劇服飾的闡釋和解讀,正是對后現代主義的傾斜。
由于目前還沒有足以應對國內仙俠劇市場需求的系統化服飾理論,制作方對仙俠劇服飾的理解可以是五花八門。
然而社會在變,大家的審美也在變。
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仙俠劇里的上神穿著素凈雅致、輕盈飄逸的薄紗仙氣飄飄,但是千篇一律很容易使人產生視覺疲勞。
迎合部分市場審美明顯快要行不通了,國產仙俠劇是時候在服飾設計上做出改變。
小印認為,我們中國豐富歷史上藝術創作中的宗教神話服飾,就可作仙俠劇造型的新出路。
比如《長月燼明》用敦煌壁畫為靈感設計人物造型。
《熾盛光佛與五星圖》
中國藝術史上流傳下了很多與神仙有關的藝術創作,都是傳統中神仙的形象。
道教美術史中最有名的神話資料便是《八十七神仙卷》,由唐代吳道子創作,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用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詳細描繪了天宮的服飾狀況。
吳道子線描人物《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從中可以看出道教女神眾多,她們的服飾基本形制相同,巨袖垂裙是最顯著的款式特點。女性神祗皆著右衽交領長袍,服飾質感輕盈縹緲。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胸前佩系有飄帶的瓔珞項圈,頭頂雙環望天髻”、加簪高髻、插簪梳髻式等多種發型,這些發型流行于隋、唐等時期。
當然還有道君神像,一般以道士的服飾形態出現。
總體看,道教神君梳高發髻、戴道冠,服飾款式以大袖深衣為主,且材質輕柔垂順,紋樣較少,以滾邊紋樣為主。
隋 ?白顯景造道像
佛教作為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宗教之一,菩薩、觀音等神祗經典服飾形象眾多,同樣值得借鑒。
于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內發現的八臂十一面觀音像局部圖。
圖中左右兩側分別是善惡童子,皆梳雙丫髻",頭發兩側對稱簪步搖,身著同唐代女子一般的襦裙樣式,袖子巨大,手肘環肩戴紗質波浪狀披帛,十分精美。
唐??八臂十一面觀音像
當然,這幾年在服道化上別有用心的《國家寶藏》也非常值得借鑒。
雖然并非以“仙俠”作為設定背景,但其中對于妝造的用心程度卻足以見之精良,使得舞臺表演錦上添花。
《國家寶藏》
神仙的形象不應該被固化,仙人之姿可以是一身清輝;也可以是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你們覺得呢?
作者:?一肖&aki??
責編:若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