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霓虹燈這個元素,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引發熱議。

霓虹燈,真的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嗎?

霓虹燈牌正在被遺忘

前不久,香港霓虹招牌全面拆除的新聞引起大眾熱議。

一組貨車滿載拆卸下的霓虹燈招牌的圖片在網絡上廣傳,發出此圖片的網民聲稱,香港計劃將屹立了半個多世紀的霓虹燈招牌全部拆掉。?

網友們紛紛感慨“爺青結”,抒發了一通,對“港風不再”,香港街道“沒內味了”的遺憾。

可是后來,經屋宇署回復查證,該署并沒有針對霓虹燈招牌的大規模執法行動。

而這張圖片不過是網友PS的創作。

新聞是假,但大家對霓虹燈的懷舊是真。

這場轟動全網的“假新聞”事件,讓大家把目光聚焦在了霓虹這一元素。

的確,夸張艷麗的霓虹燈,早已和香港這座都市綁定,成為了某種美學符號。

曾幾何時,霓虹招牌是80到00年代,最具時代特色的視覺代表。

《英雄本色》1986在那個經濟、文化都高速旋轉上升的年代,無窮無盡閃耀著霓虹燈的招牌成為大都市的標志性風景線。

一眾香港電影,更是讓霓虹燈在當時成了繁華都市的象征。

當年內地也趁著風潮掛起霓虹燈,但隨著更為先進的LED燈箱等新的廣告牌形式的出現,霓虹燈也在逐漸消失。

可如今似乎只剩下發展緩慢的18線小縣城,還保留著當年霓虹滿街的風貌。

至此,霓虹燈似乎又有些過時了,在大眾的印象里,它開始和年代感、鄉土味掛鉤了。

《江湖兒女》

可以說,霓虹燈成了一個又土又洋的存在。

它同時兼具著曾經香港寸土寸金燈紅酒綠的都市感,與如今縣城發展落后無人問津的鄉土味。

霓虹燈究竟為何會給大家這樣兩極的印象呢?

霓虹燈,時代的限定記憶?

過去,霓虹燈越閃,城市則越繁榮。

尤其在香港,作為城市象征,霓虹燈已在香港閃耀了近70年。

在五六十年代,為了打造世代相傳的“金字招牌”,無論是五金店、理發店、小吃店,哪怕店面再小,老板都會花很多心思,想出一個好名字,再用霓虹這種最引人注目的方式展示出來。

到了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騰飛,霓虹燈也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

那時,全香港一共有三、四十家霓虹制燈公司,造燈師傅也有上百人,經常加班加點制作霓虹燈。

當時彌敦道一棟大廈的一整面墻,都被松下的“樂聲”廣告牌覆蓋,這個由4000多支霓虹燈管制成,高20層樓的廣告牌,甚至被寫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由此可見,霓虹燈在那時的香港是何等的具有影響力。

也是從那時起,霓虹燈開始成為香港的視覺符號。

覆蓋大廈整面墻的樂聲霓虹燈而其實,霓虹燈并非香港的首創,它最早是由西方國家引進的。

不止香港,上海的街道也曾掛滿了從西方學來的霓虹燈。

巴黎大皇宮(Grand?Palais)前的霓虹燈1926年,上海南京路的伊文思圖書公司櫥窗內,來自國外的霓虹燈英文字“ROYAL”率先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

同年,上海第一家霓虹電器廠——遠東化學制造廠成立,它們生產出了上海首個霓虹燈招牌。

各種各樣裝飾效果極佳的霓虹燈招牌,使得東方的上海灘夜色不輸于同期的巴黎、紐約等大都市。

可是千禧年以后,LED屏幕開始在內地占據了主要的廣告牌市場。

LED更亮,耗電更少,造價與保養費用更低,而且能被機械高效復制。

內地的經濟在千禧年后可謂是實現了躍升,而文化也隨之發展迅速。

內地曾經興港風,說白了就是自己尚未建立完整的娛樂體系。

經濟發展后,內地的文娛也逐漸建立起來,就這樣,內地不再跟風香港的時尚,霓虹燈開始在內地街道上“退場”了。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霓虹燈永遠是80、90后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尚且保留著一些霓虹設施的香港,也就成了承載這些舊日情懷的地方。

香港遂靠著霓虹燈,建立了一道區別于內地的獨特風景線。

霓虹燈為何又土又洋?霓虹燈的退場無法避免。

如今真正的大都市早已不用霓虹燈了,所以眼花繚亂霓虹燈也就成了“low”的象征。

畢竟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霓虹招牌的背景下,往往是酒鬼等底層人士的日常居所。

可以說現在我們看到霓虹燈地方,不是酒吧,就是人均GDP不高的城市街頭。

可是曾幾何時,霓虹燈代表的是絕對的洋氣與繁華。

這樣的洋氣感其實就是因為霓虹燈背后所表現的城市的繁榮經濟,發達娛樂業。

當時的香港受西方文化影響深刻,并且經濟遠超內地,所以香港流行的審美,在那時自然也就成了內地人心中的時尚風向標。

1963年,電影《蘇絲黃的世界》上映,影片中身穿旗袍、風情萬種的女郎蘇絲黃,和灣仔的紅燈區,成為香港的代名詞。

從那時開始,人們開始把霓虹招牌與繁華都市的誘惑欲望聯系一起。

王家衛御用攝影師杜可風說,“霓虹世界,是個眼花繚亂、華麗鮮艷的世界,是個稍有不慎就會跌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無數影視作品,都是這樣利用霓虹燈的元素,去表達人物紙醉金迷的紛雜欲望的。

《重慶森林》

而且,霓虹燈花花綠綠的色彩和刺眼的亮度,都是突出于日常生活的。

它的造型大多都比較夸張顯眼,感官體驗生猛炸裂,給人一種不真實的科技感。

所以類似于賽博朋克這種追求不同感官的藝術風格,也常用霓虹燈作為其主要元素,去表現城市旖旎繁榮的衰頹感。

比如《攻殼機動隊》的場景設計,就是參照了香港九龍城寨。

而近幾年,重慶也因其魔幻風的建筑,成為了賽博朋克愛好者心目當中的圣地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或許霓虹退出歷史舞臺,已成了必然。

但作為美學符號的霓虹燈,值得珍藏在影視作品里、珍藏在懷舊回憶里,被我們銘記。

插圖來源:ins:jinhwajangart

資料來源:

[1]?不會熄滅的城市霓虹燈:性幻想開始的地方,雜家Misc\

[2] 溝通的建筑:香港霓虹招牌的視覺語言,譚智恒,M+探索霓虹計劃\

[3]??在溫哥華回味霓虹燈之都的盛衰史,Mike MacEacheran,BBC\

[4] 《再見,霓虹燈!再見,那些電影里的老香港記憶》,了不起的匠人\

[5]??霓虹的城市與文本意象,潘國靈,M+探索霓虹計劃

作者:智妍??責編:若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

曼哈頓新晉地標建筑,BIG設計的“扭扭大樓”

什么是創造力?

創新之城:德克薩斯小鎮首次推出全球3D打印酒店

發現住宅中雙層高天花板的多重可能

漫談字體奧秘:入門指南助你理解字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