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他以“慢”著稱。30年來,建筑作品不過二十余件。在這個追求快速、高效的時代,他曾花十年的時間,完成一個溫泉浴場項目。
“設計事關專注。你深入到你想做的事情上,深入地研究。專注是溫暖而私密的,就像地球內部的火——強烈,但并不扭曲。你可以去到一個能真正用心感受的地方:那其實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p>
01 卒姆托自宅及工作室
卒姆托的父親是位出色的木匠,受父親影響,卒姆托相繼于老家的巴塞爾工藝學校、紐約Pratt學院完成城市規劃與工業設計的學習,之后的十年時間里,他做過文物保護建筑師,還擔任過不少古村莊的建筑、規劃顧問以及建筑分析師。
工作的關系,卒姆托經手的大部分項目都是與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相關的,某種程度上,這也影響了他對建筑的理解。他認為,建筑應該是“平靜、耐久,充滿著溫暖和感知力量的存在”。
▲自宅立面
帶著這樣的期許,1979年,卒姆托回到瑞士,在位于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哈爾登施泰因,他創立了自己的事務所,并在7年后以木頭為材料,建了一幢房子,作為自己第一個“職住一體”的空間。
這個工作室被設想成供我們所有人居住的花園住宅。一樓有一間花園房,二樓有一間繪圖室。房子前面是一個小花園,里面有一塊塊方形的土地,一條帶狀的水渠,還有日本櫻花樹。
▲構思草圖
房子分兩層,帶一個坡屋頂,外立面由豎向黑木條組成,朝向小路的立面,設有入口和一小扇開窗,除了面向不遠處山群的立面的景觀窗,開窗主要集中在面朝花園的那一面。
▲立面模數
面向花園的立面大面積地開窗,窗扇的模數和花園鋪地的模數一致,足見建筑師在秩序上希望將景觀引入到進深不大的室內?;▓@也是工作室活動的地方。藤架上長滿了葡萄藤,而帆布屏風則能夠保護工作室免受陽光的照射。
▲立面模數
“我喜歡在一堵長墻附近工作,這樣可以使我身后的區域保持干凈和受保護。我總是覺得,獨自坐在長墻邊的房間里工作,看著櫻桃樹,看著孩子們玩耍,是一種奢侈和榮幸。這個地方給我一種輕松又充滿力量的感覺?;叵肫饋?,我認為作為一名建筑師,擁有這樣一個地方是件好事—— 一個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家人就在附近。”
▲自宅室內
2003年,卒姆托在相隔不到100米的地方,以混凝土為材料,打造了自己的第二間工作室,同時也是自宅。
▲第二間自宅
與第一間類似,朝向街道部分弱化開窗,增加私密性。這個空間整體呈U字形,中間的長院承接景觀的功能,整個空間的落地窗也集中在這個區域。
2016年,在距離前兩個辦公室不遠的地方,卒姆托以玻璃為材料,將一棟舊谷倉改造成了第三間工作室。原有建筑的外墻被保留下來,作為擋土墻使用。
▲第三間自宅
四層的玻璃房,外殼結構是木構造,被一個波紋鐵制屋頂覆蓋,外層的絲網遮陽網對玻璃帷幕墻起到保護作用,內部則是混凝土結構,地面層可以采取寬敞的雙開門通向前院。
如果說前兩個建筑還是對外界街道封閉的,偏私密;那么第三棟“玻璃房”則將它的內在全部展現了出來,完全地融入了當地。
通過這三個工作室,也能看到卒姆托隨著時間推移,對建筑與材料、光線、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的變化。
02 克勞斯兄弟鄉野教堂
不像很多做城市項目的建筑師,卒姆托的項目零零散散地分散在瑞士為中心的歐洲中部,大部份在阿爾卑斯山間。
克勞斯兄弟禮堂的建立是為了紀念Bruder Klaus,他是15世紀的一位圣徒, 很受瑞士人和南德人尊重,因為他在瑞士聯邦過程中對敦促和平做出杰出貢獻、避免了內戰。圣徒出自富貴之家,后出家做隱士,在往后20年間住在巖石間的棚子里,是一個把石頭當作枕頭的人。
▲遠景
這個小教堂遠遠望去像杵在曠野上的一塊巨石,周圍沒有其它建筑,顯得十分醒目。
▲近景
巨石唯一的入口是一個可以開啟的三角形金屬門。唯一顯示教堂功能的標志,就是門口上方細細的十字架。
▲教堂入口
建筑完全是依靠當地村民施工的。卒姆托希望,未來的使用者——十幾位村民,能共同參與到這項神圣的工程里來,一起建造這個神圣的場所。卒姆托認為這對他們很重要,是某種程度的謙卑,或者說,參與教堂建造是信徒們一種親身奉獻和修行的勞動。
村民們先用100多條樹木搭出一個框架,再一層層澆筑混凝土外層,并在這個過程中穿插鋼管。
框架完成后,將混凝土層倒入并夯實在現有表面之上,每層厚度約50厘米。當所有24層的混凝土凝固后,燒掉木框架后,留下空心的發黑空腔和燒焦的墻壁,內部獨特的屋頂表面由一層凍結的熔融鉛平衡。
▲木框架
▲框架剖面
▲木條組裝示意
建筑師在鋼管的里端嵌上一顆顆玻璃珠。這些安裝的玻璃小球,讓人們可以在昏黑的環境里看到點點的微光。建筑外表樸素、棱角分明,內部空間卻曲折蜿蜒,神圣安詳。
建筑材料除了混凝土還有泥土和砂石,由于每天村民們只一起往上筑造50厘米,最后形成了我們看到的有變化的外立面。
▲外立面
由于頂部開口,室內常常會有積水,濕冷卻映著天光。
相比那些波瀾壯闊的哥特式教堂,也許這個陰暗潮濕的小空間令人不適,但是正是這種體會自然的氛圍,恰巧能將人代入到圣徒當年所處的石室氛圍內,令人感覺和當年的圣徒更近了點。這種促狹,逼仄的空間,實則是對Bruder klaus圣徒的一種尊重與感恩。
03 瓦爾斯溫泉浴場
瓦爾斯溫泉浴場所在的瑞士瓦爾斯村莊位于萊納河谷東側的阿爾卑斯山峽谷之中,浴場主要服務于周圍的酒店。其所在場地自身自北向南有一定的坡度,所以卒姆托從自然地貌及人文角度出發,將建筑鑲嵌在坡地之中,這樣的設計既可以最大程度上維持場地的完整性,又可以保持浴場特需的私密性和使用者良好的風景欣賞。
▲位于峽谷之中
整體的建筑是由15個各不相同的小型體塊拼湊而成的三維空間。屋頂錯落,間隔的細微縫隙,讓建筑內部獲得采光。將原址本來就有的石頭作為建材,營造出莊嚴、厚重的歷史感。
瓦爾斯溫泉浴場在平面上運用了“風車原則”和“拉鏈原則”,使空間時而打開,時而關閉,這些體塊間既多變又曲折的空間以一種平靜的韻律涌動,邀請人走動或停留。
▲風車原則
▲拉鏈原則
該建筑采用了無梁平板屋面,為建筑內部營造出一種洞穴的感覺。同時,無梁平板屋面不僅可以考慮到建筑物內的溫度差進行擴展,以及建筑物內外的溫差,而且可以使條紋形狀的光進入建筑內部形成光影游戲。
▲無梁樓板
建筑材質選用片麻巖,卒姆托對片麻巖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將片麻巖切割打磨拼接排列。將石頭內部的質感呈現出來,使得建筑給人的印象首先是石頭與水相融,同時表達出石頭和水即相親又相斥的雙重關系,片麻巖也是當地常用材質。
卒姆托認為,這些巨石經過擠壓,出現斷層、凹褶,有時斷裂成數千片。而浴場作為這里的建筑物,本就應該和瓦爾斯谷的巨石,與當地地形及地質連成一氣。泉水通過片麻地質構造到達地面進入人造的片麻巖空間,使人在泉水中獲得地上地下不同的體驗。
▲片麻巖
結語
相比于設計一座好看的建筑,如何最大化人們在建筑中的“五感”體驗,是卒姆托試圖通過材料、光線、環境組成而成的情境去呈現的。
他曾在《建筑氛圍》一書中做過解釋:“建筑具有自己的領域,它與實際生活存在著物質的聯系。我并不認為建筑是一種信息或象征。它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納著地板上腳步的節奏,容納著工作的專注,容納著睡眠的寂靜?!?/p>
資料引述:
1.《經典再讀186 | 卒姆托在哈登施坦因:第一個工作室》
2.《彼得·祖姆托丨瑞士瓦爾斯溫泉浴場》3.《“孤獨”建筑之美 | 彼得卒姆托的克勞斯兄弟田野教堂》
編輯? 吳悅祺
責編? 曹瑞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