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將至,曾經在春晚舞臺上一舞成名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的電影版,將于10月1日在大銀幕上和全國觀眾見面。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首演于2021年8月,它講述了一位現代文物研究員在《千里江山圖》即將展出之際,穿越九百余年時空走進北宋少年畫家王希孟的內心世界,目睹了王希孟嘔心瀝血忘我創作,并與無數匠人攜手,創作出傳世畫作的歷程。
至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已走過70余座城市,巡演近600場,每場演出都是“一票難求”,成為現象級的國民作品。
正式上映前,電影《只此青綠》在全國舉行了20城限量點映,也收獲了諸多好評。電影《只此青綠》的推出,讓宋朝美學的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又火了起來。
電影《只此青綠》以光影為媒,一幀一舞盡顯中國文化底蘊,講述了《千里江山圖》背后的傳奇故事。
《千里江山圖》定格了大宋江山的絕代風華,經千年,部分顏料雖然已經脫落,但山巔的那一抹青綠色,卻始終鮮亮。
《千里江山圖》(圖源:《古畫七棱鏡:看懂中國畫的100個問題》)
《千里江山圖》的千年不褪之色,是中華民族眾多傳統工藝所造就的必然。對于那些不曾被記住姓名的優秀匠人們,《只此青綠》也是在為他們作傳。
磨石人、制筆人、制墨人、織絹人……每一道工序都傾注了匠人們的精湛技藝與虔誠祈愿,《千里江山圖》的每一筆、每一色都承載著他們的汗水與匠心。
除了青綠二色,朱紅、銀白、丁香、青金石……電影里的一幕幕場景,也將中國傳統色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宋朝歷代君王都崇尚“文治”,雖然它沒有漢唐那樣強盛,但是,中國文明發展到宋代,形成了一個新的高峰,成熟的哲學思想,賦予宋代美學以強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純至雅的獨特風貌。
跟隨電影《只此青綠》,一起來感受“風雅大宋”的色彩之美。
01
宋畫的色彩:從華麗的“丹青”到典雅的“水墨”
宋代之前的中國畫都是以色彩為主,比如唐代,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是色彩斑斕的。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代表了宋朝青綠山水的最高成就,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時只有18歲,揮灑全部生命力完成了這幅作品,色彩搭配驚艷無比。王希孟在畫作完成后不久便英年早逝,又成了另一個謎。
《千里江山圖》中山石先用墨色勾皴,后施以青綠重彩,用石綠、石青烘染山巒頂部,顯示出青山疊翠的效果。整個畫面鋪陳統一于大青綠的基調中,天地渾厚、大氣磅礴,令人折服。
《千里江山圖》局部(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宋朝繪畫中色彩的運用自成一家,用色逐漸呈現由重著色向重水墨淡彩的轉變,后期更多使用石綠、石青、赭黃、墨色等中低明度的顏色,減少色彩對比帶來的沖擊,突出畫面的意境,營造出古樸雋永的意趣。
宋朝花鳥畫造詣極高,開始流行水墨淡彩,筆法靈活,敷色恬淡,工整精細,真實生動。
《花籃圖》,李嵩(南宋)(圖源:《古畫七棱鏡:看懂中國畫的100個問題》)
在宋朝,文人的思想對繪畫的審美產生了極大影響,他們主張繪畫追求虛、遠、淡等意境,因此水墨畫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水墨的“墨”,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種黑色,根據在畫紙上從濃黑到灰白的明亮度與灰階變化,墨色可以呈現出焦、濃、重、淡、清等五種顏色,濃淡氤氳之間,變幻萬千。
02
宋朝服飾的色彩:千年以前的時尚先驅
《只此青綠》的服裝造型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作的意境,設計師提取《千里江山圖》中的天青與石綠,選用棉麻面料,以天然的植物染料染成,以“佛青、豆綠”為底色,再將天青、石綠、黛藍、柳黃、水綠這些顏色融合其中,結合漸變暈染的使用,服飾的色彩如畫中層層渲染,自然流暢。
身著青綠長衣的舞者,以舞蹈動作塑造青綠山水的創作,古老的畫作仿佛有了生命。
宋朝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當時的官服有古制之風,給人以端莊大方的感覺,民服則趨向便捷和素雅。
《聽琴圖》局部,趙佶(北宋),故宮博物院藏(圖源:《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官網)
女性的服飾妝容也逐漸舍棄了前朝的奢華奇巧,整體呈現出內斂含蓄、清雅秀美的風格,以簡約為主要特點,質樸自然,清新雅致。
在上衣外面穿一件過膝的“褙子”,相當于今天的開衫,是當時的“爆款”服飾,這樣疊穿,增加了服飾的層次感,讓女性看上去十分高挑纖秀,在今天看來也很時尚。
《歌樂圖》 局部 ,佚名(南宋),上海博物館藏(圖源:《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官網)
宋朝服裝面料色彩多以淡藍、淡黃、藕色、淡粉、白色這類低飽和度的素雅顏色為主,形成了宋代服飾溫婉典雅的整體效果。
宋代 《盥手觀花圖》佚名,(南宋),?天津博物館藏(圖源:《千年調·宋代人物畫譜》官網)
在裝飾紋樣上,宋朝尤其喜愛花卉紋,包括牡丹、菊花、蓮花、梅花、蘭花、芙蓉等紋飾,在色彩上更貼近植物本身的顏色,極少出現對比非常強烈的情況,顯得更自然。
03
宋朝瓷器的色彩:簡而淡的美學之境
有人說,中國最美的色彩,在宋瓷里。
宋朝陶瓷的色彩搭配恰到好處,其色相偏青、白、黑,以低純度為主,主要追求的是釉質之美、釉色之美,靜謐雅素、天真自然。
(圖源:unsplash)
周杰倫的代表作《青花瓷》有句口口相傳的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其靈感就來源于宋瓷。
宋朝龍泉窯創燒出釉色純正清雅的梅子青和粉青,多次上釉,使器物有一種玉質感。
宋代龍泉窯青瓷蓮瓣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源:百度百科)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種汝窯水仙盆,通體瑩潤,無一絲花紋,只薄薄一層釉色略過,釉色是極淡的天青——宋徽宗在夢里見到的顏色。
汝瓷的天青色,仿佛是整個宋朝簡約樸實生活態度的折射。
宋代汝窯無紋水仙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源:百度百科)
04
宋朝建筑的色彩:千年以前,就有了城市色彩規劃
宋朝的建筑材料多為木材、磚瓦、石頭等,除了部分宮殿和寺廟、道觀,大部分建筑皆為青灰色的磚瓦,如宋徽宗著名的《瑞鶴圖》中,皇宮的屋頂就是綠色的。
《瑞鶴圖》,趙佶(北宋)(圖源:《古畫七棱鏡:看懂中國畫的100個問題》)
城市色彩規劃,一般認為始于19世紀中葉的意大利都靈,但在中國的宋朝,宋太祖親自制定了一些色彩規范,可以認為是城市色彩規劃的雛形。宋朝開封建筑物的磚瓦以青色為主,基本色彩以紅、白為主,皇宮墻壁粉飾須用紅白兩色。傳統理念認為紅、白二色搭配是美德的一種表現,地方官府的建筑也多用紅白色粉刷墻壁。
華林寺大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明宣德六年(1431年)重建,可以看出,在宋朝的建筑用色中,紅色是使用最廣泛的(圖源:百度百科)
民間的建筑大部分為青灰磚瓦、土黃或白色墻面,寺廟則為紅墻青瓦,木欄桿用紅色裝飾。
(傳)北宋,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源:百度百科)
《夢華錄》中的酒樓(電視劇《夢華錄》截圖)
《營造法式》中所記載的宋代建筑彩畫,有五彩繽紛的“五彩遍裝”,有暖色調的丹粉刷飾”,有冷色調的“青綠碾玉裝”等,彩畫最初的實用功能,是為了滿足木結構防腐防蠹的需要,相當于為建筑“穿”上了一件衣裳。身披錦繡“華服”,被各種紋樣所裝飾,這就是中國古建筑的樣子。
(圖源:pixabay)
結語
宋朝美學帶給我們的震撼,又何止《千里江山圖》和《只此青綠》。
今天,“宋朝”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名稱,還是藝術史、美學史、文化史中一個獨特的美學符號。
這兩年,“松弛感”這個詞很流行,看看宋朝的藝術作品,就能明白什么是松弛,當時的人們,沒有完全把自己困在功名或物質的軌道里,他們知道生命里有山有水,有無限廣闊的美好。
不如趁國慶假期去電影院里看一看《只此青綠》,讓心靈“入畫”,放松片刻。
參考資料
《我在宋朝穿什么》(著者:陸蕾,出版:鳳凰空間 | 江蘇人民出版社)
《陽東霖:宋代美學的當代解讀——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服裝創作談》(公眾號“中國舞臺美術學會”,作者:陽東霖)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