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藝術奇觀點亮音樂節現場
當樂迷們再次涌入南加州科羅拉多沙漠,迎接他們的不僅是主舞臺的聲浪,更有一場與自然共舞的藝術盛宴。由Public Art Company(PAC)與科切拉長期藝術總監Paul Clemente聯合策劃的2025年藝術裝置,以動態雕塑、光影充氣結構和臨時建筑構成瞬息萬變的沙漠劇場。正如PAC創始人Raffi Lehrer所言:"這些作品不僅邀請觀看,更呼喚人們沉浸其中,成為這場壯麗歌劇的參與者。"

科切拉2025藝術全景 | 攝影:Lance Gerber
從綻放的幻象到懸浮的夢境
《太妃糖》:隨風律動的沙漠詩篇
藝術家Stephanie Lin的《太妃糖》模糊了雕塑與環境的界限。七座覆蓋扇形網格的圓柱塔在風中搖曳,波紋隨氣流忽隱忽現。其色彩靈感源自20世紀中葉沙漠現代主義,晝夜光影流轉間,裝置如海市蜃樓般虛實交織。塔下曲線長椅邀請觀眾暫歇,融入這場視覺幻境。
《御風而行》:機械浪漫主義的當代詮釋
Isabel + Helen工作室從19世紀飛行器的荒誕美學中汲取靈感,打造巨型渦輪裝置。白天如時空錯位的機械遺存,夜晚化作幽浮的發光體——致敬人類挑戰極限的勇氣。兩架骨架自行車穿行于音樂節場地,延續著人力飛行的瘋狂構想。
《盛大花束》:轉瞬即逝的烏托邦花園
Uchronia工作室的充氣花叢構成超現實植物園。半透明花瓣隨光線變幻形態,為沙漠投下夢幻蔭蔽。游客在花影中休憩,共享這場集體懷舊的春日幻夢。

《太妃糖》裝置細節 | 攝影:Lance Gerber
可觸摸、可棲居的藝術實踐
自2016年起,Clemente與專業建造團隊堅持現場組裝大型裝置,在確保結構穩固的同時保留玩味精神。策展人Lehrer特別青睞具有"空間直覺"的創作者——他們擅長通過材料、形態與色彩激發情感共鳴。多數合作者擁有建筑背景,兼具技術理性與空間想象力。
這些作品主動擁抱互動性:
隨風旋轉的渦輪裝置
晝夜變身的發光結構
可供躺臥的花叢休憩區
每件作品都針對科切拉的極端環境(烈日、狂風、沙塵)量身定制,部分需長達三年的研發周期。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可持續理念——模塊化設計使裝置可異地重建,如Francis Kéré的《薩巴萊克》已成為永久公共藝術;無法遷移的構件則被拆解回收,這一生態考量從設計草圖階段便已植入。

《御風而行》晝夜對比 | 攝影:Lance Gerber
藝術與音樂的跨媒介交響
盡管置身音響洪流中,這些裝置仍以體量感與多感官體驗占據一席之地。Lehrer將策展邏輯類比音樂節的流派融合——雕塑家與建筑師聯袂,數字藝術家與實驗設計師碰撞。正是這種多元性,讓每件作品成為科切拉景觀長卷中的詩意標點,邀請人們在律動間隙駐足,感受風沙中的永恒剎那。

《盛大花束》光影變幻 | 攝影:Lance Gerber

《御風而行》動態捕捉 | 攝影:Lance Gerber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