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當宮崎駿目睹AI生成的藝術演示時,他的回應擲地有聲:"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
八年后的今天,互聯網已被大量模仿吉卜力美學的AI生成圖像淹沒,這種趨勢與原創藝術背后的精神背道而馳。作為一名AI學習者和藝術愛好者,我不禁思考:AI藝術將我們帶向何方?它的終點在哪里?
本文將探討AI藝術的希望與隱憂、創作倫理,以及這場所謂的革命究竟是實至名歸,還是印證了批評者最深的恐懼。
希望之光:規?;療o限創意
AI藝術生成器建立在人類創作圖像的大型數據集上,通過分析風格、構圖和主題進行訓練。只需幾個提示詞,它們就能在數秒內完成人類藝術家可能需要數日甚至數年才能構思的作品。

傳統藝術與AI規?;瘎撟鞯膶Ρ龋ㄓ蒀hatGPT生成)
對科技愛好者而言,這像是人類智慧的勝利——機器增強了創作過程,提供無限的變體、迭代和視覺創意。對計算機科學和設計領域的學生來說,AI為快速原型設計和實驗提供了強大工具。有人甚至認為它通過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獲得高質量視覺作品,實現了藝術民主化。
但若深入觀察,這層光鮮便開始褪色。
癥結所在:沒有意識的創造力
批評的核心是一個哲學謎題:不理解藝術的事物能創造藝術嗎?
批評者認為,藝術不僅是最終產物,更是創作過程——包括意圖、脆弱性,以及圖像背后的情感勞動。那些獨特的瑕疵,正是人類之手存在的低語。
AI并非從生活經驗中創作。它不會墜入愛河、哀悼失去,也不會為日落驚嘆。它不會自我懷疑,也不會掙扎于意義。相反,它只是基于人類作品的大數據集進行重組和拼貼。它能模仿梵高的筆觸,卻感受不到他的絕望;能復制弗里達·卡羅的風格,卻無法將她的痛苦傾注于數字畫布。

弗里達·卡羅原作《水之賦予我》
真相是:沒有心靈的藝術只是裝飾。無論多么炫目或技術完美,如果表面之下沒有情感的脈動,它就只是一場空洞的表演——一個沒有故事的漂亮畫框。
為公平比較,我讓ChatGPT盡其所能生成類似《水之賦予我》的畫作,結果如下:

ChatGPT版《水之賦予我》
不可否認,這個版本很有趣,但它未能捕捉到視野、意圖,以及那種只有通過體驗生活,再經過反復努力將痛苦、苦難、饑餓、愛、憂慮和折磨呈現于畫布才能獲得的敘事精致度。這些是機器無法理解,因而也無法真實描繪的。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的版本帶有無法消除的黃色調,這是在吉卜力風格流行期間"感染"的。
倫理灰色地帶:所有權與剝削
許多AI模型的訓練數據來自網絡爬取,通常未經原藝術家同意。整個藝術風格被復制卻無署名,引發了訴訟和抗議。許多創作者感到被剝削——他們獨特的藝術簽名被機器挪用,再被用戶使用卻無署名或補償。
想象你花費多年打磨技藝,卻看到自己的風格在毫秒間被模仿,然后用于企業廣告或NFT項目,而你的名字只字未提。對藝術界許多人來說,這不是進步,而是偽裝的剽竊。
技術視角:只是工具,而非威脅?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com/2446819391*
公平而言,許多技術專家認為AI只是另一種工具,如同相機、Photoshop或3D建模軟件。他們認為重點不是取代藝術家,而是擴展可能性。真正的藝術性在于 crafting 完美的提示詞、篩選輸出,并將AI視覺整合到更廣泛的創作項目中。
這有一定道理。一些藝術家將AI視為合作者而非競爭者,用它來頭腦風暴、突破創作瓶頸,或探索獨自難以觸及的視覺領域。在這種混合模式中,人類仍是核心,負責引導、編輯和語境化。
但擔憂依然存在:當企業競相自動化工作流程時,它們還會雇傭人類創作者,還是直接依賴AI生成內容來削減成本?
文化影響:稀釋藝術的意義?
超越倫理和經濟,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憂慮:當機器用內容淹沒市場時,藝術的文化角色會變成什么?

被AI內容淹沒的壓力人群,圖片來源:Dreamstime。
藝術本應挑戰、 provoke 和反映人類境況。當AI用美觀但情感空洞的圖像充斥平臺時,是否稀釋了藝術的文化價值?我們是否正邁向一個視覺過載讓我們麻木、真正的藝術聲音被算法噪音淹沒的時代?
更甚的是,如果觀眾無法區分,或更糟——根本不在意,那說明我們與創造力的集體關系出了什么問題?
所以……革命還是嘲弄?

OpenAI的DALL-E 2受薩爾瓦多·達利啟發的作品,圖片來源:OpenAI
答案可能非此即彼。AI藝術的爆發既是革命,也是嘲弄——取決于如何使用它。
在規模、速度和可及性方面,它是一場革命。它改變了我們對工具、過程甚至作者身份的思考。但當它將藝術降級為裝飾、剝奪藝術家的能動性,或推崇模仿而非意義時,它又成為一種嘲弄。
對藝術家和技術學生而言,關鍵在于:AI不會消失。挑戰在于如何有意識、講倫理、有目的地使用它。這一代創作者——人類創作者——將決定AI是成為繆斯、鏡子,還是僅僅一臺機器。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