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保羅·德·魯伊特(Paul de Ruiter)設計的這棟荷蘭住宅與平坦的荷蘭地貌完美融合。我們深入《Wallpaper*》檔案,重新審視這座以銳利線條大膽劃破景觀的建筑杰作。

僅靠兩根纖細的混凝土柱支撐,科格爾霍夫別墅(Villa Kogelhof)幾乎懸浮于其所在的25公頃野生景觀之上——這片土地是荷蘭西南部海濱地區的典型風貌。"這座住宅的設計初衷是與景觀融為一體,"建筑師保羅·德·魯伊特說,"我希望它不顯突兀,成為全景和天空的一部分。"

這樣的愿景本可能催生有機形態的建筑,用材料模仿周圍的草木與巖石。但德·魯伊特卻選擇用混凝土、金屬和玻璃打造出一個水平延展的體塊。盡管充滿現代粗野主義風格,這座懸浮的白色玻璃盒子仍以簡潔的姿態融入了自然。

(圖片來源:Misha de Ridder)

走進這座特立獨行的荷蘭住宅

很少有人會造訪北貝弗蘭地區(Noord-Beveland),更少有人抵達這座住宅所在的坎珀蘭(Kamperland)。盡管荷蘭國土小而平坦,但當地人似乎對前往澤蘭省(Zeeland)——由三個相連半島組成的西南省份——的第二個半島心有躊躇。然而,任何到訪者都會被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震撼:四周平坦的荒野讓人仿佛置身荷蘭最遠離塵囂的角落,而北海與長達9公里的東斯海爾德風暴潮屏障(歐洲最大防洪工程"三角洲工程"的13座水壩之一)近在咫尺。

通往別墅的是一條穿越莊園的僻靜道路。經過十分鐘車程,一條斜坡車道將訪客引向地下車庫。對于荷蘭這樣高密度的國家,這樣的開場令人驚嘆。事實上,這片土地是政府生態計劃的一部分,旨在串聯全國生態區。現任業主五年前買下這片曾經的農田時,政府只批準了一個條件:必須將土地恢復至農耕前的自然狀態。如今這里已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動植物保護區,也是當地主要旅游景點。

(圖片來源:Misha de Ridder)

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德·魯伊特并非專攻別墅設計。他職業生涯多致力于推動建筑可持續性實踐——其工作室辦公室就配有創新溫控系統與寬闊露臺。但他每年會接手一兩棟私人別墅項目,尤其是具有挑戰性的案例,而科格爾霍夫無疑符合標準。

數字足以說明一切:種植71,000棵六年樹齡的樹木,預示這里將成為"森林中的別墅";挖掘矩形池塘移除了70,000立方米土壤;繞行整個區域需一小時。盡管常參與大型項目,德·魯伊特仍承認這座別墅的復雜程度非同尋常。

業主是位國際洋蔥貿易商,在三年建造期間堅持駐扎工地,家人則暫居他處。他的淋浴方式是定期在池塘中沐浴——如今這片池塘已成為他位于建筑北端辦公室的景觀。"他喜歡掌控全局,建造夢想之家是他畢生所求。"德·魯伊特解釋道。

(圖片來源:Misha de Ridder)

別墅主體距地面4米懸空,兩端"支柱"分別容納混凝土樓梯與鋼制V形桁架。建筑本身高4米,40米×8米的橋式結構內部是通高的玻璃空間,滑動門與窗簾軌道為四口之家提供靈活隱私分區。

結構元素盡可能隱形整合:氣候響應式立面(特殊空氣層調節溫度)使通風供暖系統能隨天氣自適應。業主計劃實現完全自給自足,屋頂太陽能板是第一步。隨著鳥類棲息于這片巨大"花園",鹿群與小動物重返科格爾霍夫保護區,至少可以說,業主這場豪邁的自然實驗已成功大半。

精選文章:

具有影響力的設計:超越工藝的啟示

不斷發展的城市游樂場:5種設計策略及全球31個案例

3D打印的產品也能獲得國際設計大獎?2025紅點獎盤點系列

超越動畫:吉卜力與迪士尼的兒童主題樂園設計哲學

做出更好設計決策背后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