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要不是這次南京疫情再起,我們幾乎都快相信疫情在中國已經不是什么大事兒了。可自7月20日以來,不到二十天,疫情已經再次波及全國17個省份。所有人最擔心的疫情反撲還是來了。

本來正值大人小孩“放飛自我”的黃金暑期檔,誰也沒想到又一次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

2

回想過去這一年多,我們所處的世界早已被新冠病毒按下了重置鍵。這個狡猾多變、善于學習、戰斗力爆表的簡單生命體簡直像極了“智慧生物”,讓我們的“張爸”張文宏醫生都在凌晨發文感慨:

“我們曾經經過的還不是最艱難的,更艱難的是需要長期與病毒共存的智慧”。

3

01

萬物皆有裂痕


疫情的反反復復讓很多設計公司叫苦不迭,經濟形勢不穩定,甲方壓縮投資及成本,項目難接,工人、資金都難以到位,甚至連出個差都舉步維艱,做商旅、航空項目的更是難以為繼。

新入行的建筑設計師不免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感到恐慌:這行業形勢怎么看不懂?公司還能撐多久?會不會繼續減薪裁員?我這么弱會不會被辭退?何時才能混出頭?該不該轉行?

4

抗疫持久戰也改變了設計師的工作方式,嘗過了遠程工作、視頻會議的甜頭,讓人難舍難棄。借助Go.design這樣的專業工具,還可以實現對設計圖、文檔的多人實時討論和標注,沒有什么難得倒我們設計師。

5

不過眼看著居家辦公的夙愿得以實現,新一輪的憂愁卻開始圍繞著我:

無法面對面交流增加了溝通難度和時間,沒有了上下班界限各種工作信息隨時都在打擾生活,所有事情被打成碎片穿插進行效率好像更低了……(甚至有點賤賤地懷念不停被甲方約談出差的日子是怎么肥四)

6

02

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疫情的陰霾籠罩著全世界,這個秩序被撼動的混沌時刻,卻出乎意料地為中國設計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有了更多時間

疫情放慢了經濟和社會的腳步,快周轉的項目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個“一周出方案、兩周出圖紙”的時代正在遠去。

我們終于有時間靜下心來重新思考社會和用戶的需求,重新定義設計的本質和價值。

7

我們有了更多機會

疫情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和雙循環,醫療保健、家居休閑等產品需求和品質要求同步激增,世界對于“中國制造”的依賴逐漸升級為對“中國設計”的需要

而疫情增加了設計師跨國界參與項目的難度,也使得國內更多”超級甲方“的眼光開始轉向自己人身上,更大的舞臺正在向我們敞開。

8

我們有了更多實力

如今中國設計師背靠著比西方更發達的數字化環境,大數據、云計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中國設計師已經可以笑傲江湖。

我們還有全世界最完備的供應鏈、最齊全的工業門類和最大的消費群體,“師夷長技”這么久,工業革命4.0時代hips,是時候向世界展示“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了

9

03

迎著光,靠近光,成為光


疫情之下,社會需求從精細化變得顆粒化、甚至粉末化,中國設計師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復雜和不確定,但設計的本質決定了我們責無旁貸地肩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

11

如果說新冠病毒的“智慧”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那便是它超強的傳播擴散能力和應變升級能力。

中國設計正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黃金時代,上有老祖宗傳下來的千年文化免費資源庫,下有新興的多元不設限審美土壤和設計力量,又有什么理由不“破圈”呢?

13

先人也告訴我們“致廣大而盡精微”,設計最終要回歸到對人類普適性的理解和關懷,用縝密科學的邏輯思維、前沿大膽的技術運用、對人性的敏銳洞察和對社會全局高瞻遠矚的判斷,去創造關于愛與美的一切,成為照亮幽暗前路的那束光。

15

精選文章:

既奇異又迷幻!沒想到卡通和科幻還能擦出火花!

王者手中的Blender藝術,好萊塢特效也不過如此~

被妖魔化的“東京奧運會設計”,你真的看懂了嗎?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