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車庫,
你印象里是不是這樣的——
在上海近郊有這樣一座鮮為人知的私人藏車館,
它不僅是“中國最美”,更有可能是“中國最貴”——
3000多平的空間里藏車價值數億:
F1、羅密歐1972、30輛限量款法拉利、紅旗7220···
這設計絕對配得上這些貴的嚇死人的車吧!
在國內,同等規模、量級的私人藏車館不超過5個,
而它的設計師,竟然是個不開車的女設計師。
2月,大作拜訪了這位設計師——李楠,
聊聊她和這個中國最美藏車館背后的故事。
“ 好點兒的 ”
如此豪橫的私人藏車館到底是誰的?
“委托方在國外生活多年最近回國定居,深度藏車玩家,拉力賽賽車手,還是狂熱的改裝車發燒友——國外汽車改裝設計很流行,特別是那種老爺車,改后妥妥的騷浪朋克風,上路拽的不要不要的。”
更多信息不能透露啦——
客戶的隱私保護也是我們設計師的職業操守。”
關于設計任務,客戶原話是“做個好點兒的車庫”
什么是“好點兒”?
用上一眾眼花繚亂的技術?堆砌一批高級材料?比如北京后海某車庫,黃花梨吊頂,雕花地磚,純銅大門,光工程造價就1個億的那種?
“好點兒”似乎是所有客戶設計任務口頭委托的萬用版本——“好點兒”的民宿,“好點兒”的辦公室,“好點兒”的咖啡館...一聽到這個,你就該知道,這句話背后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我要什么。
全球同等量級的私人藏車館可供參考的公開資料少之又少,客戶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設計師又如何知道?
“ 同頻 ” VS “ 超頻 ”
我們聽說李楠曾經在英國留學,
玩遍97個國家,飛行里程百萬公里,探訪博物館近千家,還在南極冰泳過...
這個風一般的女子似乎和汽車的狂野非常匹配,應該能夠輕松知道客戶要的"好點兒的車庫"是什么。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她并不喜歡車,甚至幾乎不開車。
伊朗 卡尚 塔巴塔巴依 古波斯庭院
納米比亞 原始部落紅泥族村落
馬達加斯加 穆龍達瓦 猴面包樹大道
“這個項目對我的第一個挑戰是讓自己愛上車,
‘做你喜歡的事’,那是藝術家;
‘喜歡你做的事‘,才是設計師。
基本沒什么同類項目資料可以參考,還好之前旅行時膜拜過摩德納法拉利博物館、慕尼黑寶馬全球品牌中心、東京表參道的雷克薩斯城市體驗店...這些經歷派上了用場。
到了項目的Research階段,和上海汽車博物館館長交朋友,蹭了不少車友會俱樂部活動,還下場F1賽道親身體驗了一把...項目上努力和客戶達成‘同頻’是設計師的本分,不過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竭盡所能獲得‘超頻’。”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接項目的方式,小編覺得李楠可以講講如何“超頻”客戶,但很多設計師接項目靠的就是“不同頻”、“不對稱”,無論客戶要做什么空間,一通專業術語先把人侃暈,甚至有高校在設計課堂上講如何“拿下”客戶..
“那不是設計師,是銷售+美工。”
改裝車間
頂部 數字計分器 可滾動顯示
客戶本人全球6個F1賽道最佳跑圈記錄
關于這個藏車庫,小編聽說有個模擬賽車器SimRacing放在這里——傳說中的“價值一百萬,上去堅持不了一分鐘”。當然賽車手不一樣,他們用模擬器來訓練駕駛和賽道技巧,每次訓練一小時起。特點就是極致擬真,最大程度還原真實駕駛,必須結合真實的駕駛技巧才能取得好成績。
專業級 模擬賽車器 BOX
“我希望它的沉浸感更強,與周圍的環境足夠剝離,形成一個純粹單一的場景體驗,足夠專注,足夠忘我——在靜止空間中置入一個躍出框架的黃盒子,靈動明媚,內部是扭曲的黑白方格圖案,訓練的時候環境光調暗,迎接風馳電掣的呼嘯吸入感。”
“ 我不是藝術家 ”
在這個項目里,功能與美是起碼的,李楠對客戶需求同頻解讀后超頻落地,回過頭來降維打擊自然游刃有余。空間內車的生命感及與人的連接感撲面而來:舒馬赫簽名款賽車戰服、上千個TAKARATOMY、MAISTO車模、法拉利V12引擎都如藝術珍品般陳列,整個空間沉浸感非常強。
如同心臟般的法拉利經典12缸引擎,屌炸天的藝術品
用在美術館欣賞一副畫的方式來品鑒一臺車
客戶是頂級紅酒發燒友,心目中酒和書一樣可以品鑒,閱讀..
致敬男神 路易斯康 埃克塞特圖書館(1965)
車模的另類展示,平行時空的隧道賽車競技
李楠是完美主義者。
我們了解到項目從2019年底開始接觸,遭遇疫情后客戶縮減預算,這對項目的完美落地勢必造成影響,李楠如何應對?
“因為疫情縮減預算,客戶取消了本來海外定制的幾件藝術品,沒了藝術品的空間缺少靈魂,我只能親自下手。比如這個掛滿汽車配件的墻,前后耗時一個月,跑遍上海遠近大小汽配廠,報廢車看了十幾輛,最終完成這個裝置作品The CArST——
李楠和工人一起制作裝置藝術墻
車原本只是一堆零件,是因為有了人,才撞擊出“速度與激情”
裝置藝術并不是只能存在于展覽空間的,它是面對面交流、充分挖掘五官感受、啟迪思考的最好媒介,在我做的每一個項目里,都會融入展覽——只要形式內容合適, ‘萬物皆可展’。
“萬物皆可展”,一下子想起李楠曾在廣州設計周做的展,小編打過卡,有關海洋環保主題 “CUBE",那年看完整個設計周小編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裝置,也是從那時知道了“李楠”這個名字。
CUBE 廣州設計周 2018
每次展覽制作,李楠都帶著團隊親歷親為
展覽前,搭建工作持續2天2夜
李楠說,沒有什么比展覽這種形式的交流更直接,擊穿靈魂
也許叫她藝術家更合適。
“我不是藝術家,應該是可以做藝術作品的設計師。”
項目中另一個互動裝置墻作品“INTERSECT”
愿意的話,可以玩上一整天 不會厭,隨便什么圖案,任你車馬喧
“【 不 庫 】”
作品完成后,李楠取名【不庫】——她絕不僅僅是車庫...
是的,【不庫】有性別,一如英語習慣,所有的船都是”she”
“這個空間是有生命的,從一開始,我就把她當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去對待;
車也是有生命的,他/她們等待,渴望,發呆,打情罵俏也相互嫉妒...”
初見——“糟糕~是心動的感覺~~~”
“我是警察。” “誰知道?"
從一個“好點兒的車庫”到【不庫】,不懂車不愛車的女設計師交出這樣一個作品,客戶反映如何?
“項目進行到一半時客戶就忍不住給朋友們打電話分享,據說做車展、時尚圈奢侈品的朋友看過效果圖后就急不可耐想預定場地做發布會。”
看來,好設計給甲方帶來了驕傲,也帶來了收益,名利雙收,干得漂亮。
也許很快,【不庫】將成為頂級車友圈的打卡圣地,在那個江湖里流傳。
“ 我想做到90歲 ”
都說設計師 “起得比雞早,干得比驢多”,“少小不努力,長大做設計”,但是和李楠聊天,完全聽不到這樣的情緒,她不覺得設計苦累嗎?
“設計是道場,我藉此修煉。”
喜歡設計是因為一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研究、成長,總能收獲更好的自己。
特別羨慕杭州某建筑設計院的一位老前輩,八十幾歲還每天到設計院帶項目。
如果可以,我想做到90歲。”
【不庫】是李楠2021年的作品,她從業以來獲獎無數,進入她的辦公室,滿滿一墻都放不下她的獎狀獎杯,竟然還只是最近2年的!
“沒啥厲害,一個好作品可以得很多獎,再說,評的都是作品顏值。
親身去過我項目的人都說好,那才是真的好。”
李楠身上有著諸多標簽:
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 特邀設計師
上海李杜設計 創始人&設計總監
國際室內設計協會(FIF) 會員
擁愛設計公益計劃 理事
倫敦藝術大學 切爾西學院 藝術碩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 環藝 學士 ····
或許我們沒機會為另一個億級藏品的空間做設計,
甚至可能沒有機會遇見一位靠譜甲方。
然而生活處處是問題,
于是設計無處不在,設計師亦無處不在,
熱愛生活,用解決問題的態度去理解與設計,
終會有屬于自己的最美大作。
精選文章:
馬巖松新作,新免費字體,日本平面大獎出爐···最有料的設計在這里!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