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建成項目的背后都有無數項目停留在了紙面,因各種原因未能將構想實現。

但就在這些未建成作品中,我們或許可以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不受外界因素侵擾的最純粹的建筑理念,了解未建成作品背后的思考,探索建筑存在與存在以外的無限可能。

01 鄂爾多斯P9

大舍建筑

鄂爾多斯P9辦公樓,是探討總部辦公中不同類型辦公空間的疊加,它本是與功能使用相關的,但是以空間的形式表達了出來,也就是高效的標準層平面和上部假山一般堆砌的獨立小空間辦公及其所產生的有獨特體驗性的外部空間。

這種有點園林般的外部空間當時也有對于鄂爾多斯這個歷史上曾被稱為“塞外江南“的回應,更重要的還是這樣的空間對于一個企業總部來說會形成一種凝聚力和文化屬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會說的標志性,這個標志性不是符號性的,而是空間體驗的外化。

西溪濕地酒店

大舍建筑

西溪濕地酒店設計是當時對于圖示與空間之間關系的興趣所產生的設計,也是對應西溪濕地的自然形態,想設計一個可自由生長的且對于用地形狀適應性強的空間結構,同時探索一種Y形而不是Ⅹ形墻體所構成的空間的差異。自然界的生命結構都是Y形,X形則是人類的形式發明。

02 大裕藝術村

大舍建筑

大裕藝術村也可以算是西溪濕地結構模式的延續,探討一個如細胞一般的、內在空間的組織結構相同,而每一個具體的工作室空間又有所不同的聚落模式,除了在組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積極給予空間廓形的可變性來產生對用地的適應性,也是想在這種不得不一次性建成的村落前提下去模擬通常村莊的自然生長出的形態特征。

03 上海三林濱江橋梁

大舍建筑

橋梁的景觀與結構意圖以及人們于其上停留的觀景意圖密切結合。以軟化橋梁自身的工程形式、疊加景觀氛圍的方式與周邊海派建筑及城市環境融合,風格協調一致,同時強化形成一種地點上而非僅僅視覺上的標志性。

9#橋的兩端需要銜接不同高差,聯系來自三個方向的人流,橋面在經過一棵雪櫻樹所在的開口之后形成一個緩沖性質的小廣場作為與山體的銜接節點,也為美術館提供一個極具特色的入口空間。中央一棵樹的那座橋(#1橋)跨度較大,中間需要布置一個立柱,同時也需要一個停頓,以創造一處觀景的場所,因此特別設計了一個傘狀托柱,一個落地的點向上展開解決橋梁寬度上的支承,在長度上采用上翻的魚脊梁解決跨度問題,傘狀柱的中心結合分離的魚脊梁正好可以種植一棵大樹,橋的兩側也適量配置綠化,形成了一個穿越、停留的橋的場所。在橋上,通常橋中拱高最高的點是人們最愿意停留的點,因為處于河流的中央,視野最開闊,于是在橋的中央種了一棵樹,利用魚脊梁設置了座椅以及更高視角的樹下觀景位置,等于疊加了一個人們愿意停留的理由,讓橋的空間體驗變得更為豐富。

04 浦東美術館

大舍建筑

浦東美術館的一個重點是大舍建筑繼龍美術館之后對于展覽空間的新探索,這之間還有一個赫爾辛基古根海姆美術館的競賽,那個競賽因為搞錯了寄達時間和寄出時間,所以只用了4天,有些不盡興,其中的關于展覽空間的想法就進入了浦東美術館。但是浦東美術館另一個重要的地方在于它和城市的關系,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也營造了和龍美術館完全不同的開放性。

能在那個地點留一個設計,當然會是身為一名上海建筑師的驕傲,可惜這么好的機會還是沒能留給對這塊土地熟悉和有感情的建筑師。這既說明了上海的開放性和國際化,也說明了國內建筑師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認同和令人信服。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這個項目第一輪競賽的參賽方案都不曾公之于眾。

05 深圳科技館

非常建筑

深圳科技館項目選址在一座公園里,可能離自然稍微近一些,可是說到底它還是在一個城市環境里,公園本身也是一種人造的自然環境。人和建筑是一宅一園兩種關系。一個是居住,人待在里頭就是宅;另一個是游,人在里面轉悠就是園。展覽館、美術館、包括深圳科技館都是游的關系。伴隨著這種關系,設計師會考慮一些問題,比如一層一層空間是截然分開,還是不知不覺從一個標高到另外一個標高?深圳科技館就是后者,雖然建筑有不同標高,但是沒有分得一清二楚的樓層。

非常建筑對材料、建造和結構都特別感興趣,每個項目都會在很早的階段就開始考慮這些問題,所以做競賽設計會時做得比要求的深,會畫清楚結構的體系,請結構工程師估出結構構件的尺寸、懸挑的量等,了解自己的設計是不是可行。整個深圳科技館可以看做是一層層起伏的桁架,其中有若干個接觸點。盡管項目中沒有柱子,但每個接觸點可以想象成是一根柱子,將層與層在不同位置捏在一起。然而,結構中更具挑戰性的地方在打開的部分。建筑中有許多半室外半室內空間,我們要考慮每個空間怎么打開,能懸挑多少,為此設計師跟結構工程師進行了多次溝通,最后出來的量都是可以實現的。非常建筑不允許自己去想以后不會做的東西,跟合作的設計單位對于鋼結構很有經驗,而非常建筑對混凝土技術也比較了解。再過一段時間會有一個新的大挑檐項目落成,懸挑接近十幾米,只是相對深圳科技館來說沒有那么復雜。

深圳科技館里是科技展覽,涉及當今科技、能源、氣候變化等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它不像典型的歷史博物館,在黑房間里給大家展示另一個時空的景象;科技館里看到的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空間、包括人造的小氣候本身就是展覽的內容。

技術對建筑師來說不一定是最有意思的,建筑師所做的無非就是創造空間,給人帶來體驗,和技術結合起來把一件事情說得比較清楚。有一個丹麥藝術家可以通過光、鏡子和投影等手段做出特別神奇的效果。現在虛擬現實已經發展到了不僅僅是看,也可以用身體感受的程度,但是它不可能取代建筑學和建筑空間,因為人總有摘下眼鏡、回到現實的時候,而建筑做的恰恰是真實的空間。

除了形式,還有重量、氣味、觸覺、溫度等很多其它的體驗,所有這些都是組成現實空間的元素。如何把這些元素調動起來,是我們建筑師做的工作。

06 廈門自行車商業中心

非常建筑

非常建筑在廈門設計了一個騎自行車逛的商業中心。業主說想要在海邊做一個商場,搞一些極限運動。那么除了極限運動,是不是也可以讓大家騎著車在樓里逛街、消費什么的?業主覺得挺好,就做了下去,本來已經做到擴初了,但又停了下來。

現在,人們慢慢意識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跟舒適享受可能并不能完全用同一種思考方式來對待的。建筑做的事和碳中和并不一樣,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碳,使用時也會排放碳,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性的問題,不是一兩個房子就可以解決的。而建筑設計里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被動式設計。房子采光好了、通風好了、布局合理,就可以節省很多能源。在這一點上建筑設計可以永遠做下去,也不增加什么技術上的復雜性。而清潔能源、垃圾在地回收處理之類的復雜技術,都是額外的舉措。

所謂的未來也許跟現在不同,可是可能跟過去是完全一樣的。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現在的很不一樣,但不能簡單地認為以前人就在一個資源匱乏的環境里,他們那種節儉的生活方式在今天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天因為對環境和健康的意識,使我們愿意重新采納以前的生活方式,包括多騎點車,不僅是因為健康和節能,覺得騎車使生活更方便更有意思。

一旦你自己認可這種生活方式,然后慢慢就會養成習慣?,F在的城市密度一定程度上是不夠的,它的尺度是汽車的尺度,不是人的尺度。傳統城市中沒有諸如堵車這些問題,因為當時沒有這些資源,也就不會犯某些錯誤?,F在這些錯誤已經犯了,而且在過去幾十年里不知道重復犯了多少遍,大家應該開始意識到了改變的需要了。

07 鄭州幼兒園

非常建筑

從十五世紀數學透視發明以來,慢慢地人們的思維變成照相模式,但實際上原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空間的方式。一個房子,你不可能同時體驗到里和外;在房子外面,也不可能同時體驗建筑的四個面。

所以設計鄭州幼兒園時,設計師運用了一系列一點透視,把房子的不同面展開,就像一個人圍著房子走了一圈。這些圖確實比較難懂,就像你聽不懂一門外語或方言,可是它自身的邏輯是很清楚的,只是需要學習它的語言系統。這種方法給業主看肯定有問題,因為他們的視覺思維是攝影的方式。但是建筑師畫圖不僅僅是為了和業主溝通的,其實首先是給自己看的,看能不能對項目的空間想象有一些啟發、一些推動。

08 道家中心

跡·建筑事務所

業主當時對宗教建筑的認識和觀念還是比較開明的,所以接受了這個方案,宗教建筑形式在中國傳統語境里已經很符號化了,一般都會有如果做成當代形式還能否被識別是寺廟或道觀的顧慮,所以能不能接受非傳統的形式還是取決于主持道長或法師有沒有足夠自信和開放的態度。

之前事務所還參與過重慶慈云寺的改造設計,方丈法師也很開明,愿意接受新的形式??上Ш髞碛捎谡B周邊統一規劃成傳統風貌反而沒能實現。對我來說宗教建筑是提供精神體驗的媒介,它的語言應該是抽象而自由的。就像在西方,不同時期的教堂建筑是與時俱進的 ,為什么要被固化呢?宗教建筑形式一旦被符號化,意味著它已變成世俗化的儀軌工具,反而喪失其精神特質了。

道家中心是個宗教建筑,營造出具有內省性質的空間是自然而然的,內向式、包裹感、光的幽明變化、都是為了實現這種空間屬性。項目在北京延慶,也受到附近從山體上開鑿而成的古崖居的啟發,道家中心整個建筑個渾然的整體,空間也如從一個實體上開鑿出來的。

墻博物館則是源于思考“墻”這一要素,墻成為空間生成的唯一主導,墻到上面的厚度變大讓屋頂消失,轉化為墻與墻之間的縫隙,光線由此進入,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概念,整個建筑猶如歷史的廢墟,傳遞一種原始和厚重的感受。

這個設計的形式邏輯帶來的結果是墻上大下小,與結構的邏輯以及材料的受力邏輯是有矛盾的,而且還要解決抗震的問題。通過和結構討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墻體的內部做一套鋼架系統,且在頂部通過非常細的桿件穿過墻與墻之間的窄縫相互連接(桿件與天窗的構造整合在一起因而比較消隱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樣結構具有了整體性可抗震,同時內部的鋼架可以確保夯土墻體的構造穩定,材料上開始考慮的是用夯土,夯土具有呼吸性、有利于內部的溫濕度控制。當時探討過夯土的各項技術問題,后來因為夯土墻抗裂是個問題,需要間隔做很多豎縫,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墻體形式的水平性與連續感,因而考慮改用夯筑混凝土,可以取得更整體的效果。

09 海參池接待中心

跡·建筑事務所

海參池廢墟將改造成一個景觀公園,設計通過底層架空,讓建筑底層空間與周邊的環境形成連續開放的關系,實現這一基本姿態則是通過一個吊掛結構的方式,建筑只有三個支點落地,二三層的樓板都是從屋頂主結構上吊掛下來的。

形式上主結構是混凝土體系,而吊掛部分是鋼結構體系,厚重與纖細對照也營造出重力與懸浮間的張力。底層釋放給公眾,打通路與海之間的關系使景觀得以延伸,而主要的功能空間—接待、餐廳等則布置于二三層,也擁有更好的視野。這是這個建筑的公共性的體現,后來業主想把首層圍起來用,這就產生了根本的矛盾。

10 深圳寶安區檔案服務中心

跡·建筑事務所

深圳寶安區檔案服務中心位于一個L形狹長局促的地段,位于城市道路的轉角,后面緊挨著一個高密度的住宅項目。任務書要求的功能主要有幾部分,城市檔案館、政府各部門的辦公、市民服務大廳等。從場地條件和任務書綜合考慮,設計首先想到的就是在這樣一個狹窄地塊通過架空來解放出更多地面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還給城市。

這些公共空間即服務于來辦事的公眾,也服務于周邊居民,延展有限的室外活動空間。而深圳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的檔案館,讓我們聯想到碼頭吊車裝卸的貨物,城市檔案就如同信息貨物也在不斷更替流動,呈現一種繁忙的景象。綜合這些意象,設計提出了用核心筒支撐上部大跨度桁架,中間層整體吊掛的結構體系,這樣將地面空間完全釋放出來成為一個街角公園。結構的形式感某種程度上表達了檔案館也是一種工業場所的隱喻。

資料來源:

1.https://www.gooood.cn/unbuilt-atelier-deshaus.htm

2.https://www.gooood.cn/unbuilt-atelier-fcjz.htm

3.https://www.gooood.cn/unbuilt-atelier-deshaus.htm

內容經授權轉載自“匠山行記”


精選文章:

紙書已死,但書籍設計不死

這部90年代的老電影,藏滿了越南家居風的小心機

上海音樂廳,城市有機更新的人本主義

巴黎世家七夕又整活了,看完我直接裂開......

最新!2022 core77設計獎揭曉

非特殊說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大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