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問題:
設計院的收入和工作強度成正比,而現在更多的設計院一方面降低待遇,以前拿5000現在給3000,一方面又提高門檻只招985211碩士,還得有sci。有點偏激和片刻,請各位前輩指教一下這是什么情況,為什么這樣設計院還是很多土木畢業生擠破頭進的?
首先,建議你觀察一下設計院的年齡結構,再來問這個問題。
在設計院(不包括壟斷院),基本上70%的人,都是工齡在6年以下的;20%的人,工齡在10年左右;10%的人,工齡無上限,基本上快退休了。
按照正常比例,人的工作生涯是40年,工齡6年以下的人應該占15%。而設計院工齡6年以下的人占比70%,請問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這說明,絕大多數人,在設計院都邁不過6年這個坎。(否則6年以下的比例將大幅減少)
(當然,離開設計院的人,也未必是轉行,很多還在建筑行當里邊混,完全轉行的沉沒成本太高)
那么,為啥設計院在網上已經被罵這么慘了,還是有那么多年輕韭菜前赴后繼?
因為年輕人,總是圖樣圖森破。
說他們太年輕,是因為他們未經世事,不了解這個社會運轉的基本規則,不懂得沒有權力就沒有話語權,沒有資本就只能任人宰割。
說他們太單純,是因為他們相信理想,不理解學校里的理論教學,和真實的設計工作完全是兩碼事。
年輕人總有一種幻想,幻想只要努力就有回報。
比如題主在提問中所說的:“設計院的收入和工作強度成正比”,就是典型的“努力-回報”線性思維。
這個社會,收入和工作強度從來都不是成正比,甚至越臟越累的工種,收入反而越低。
甲方為啥要找設計院做設計?真的是因為自己學不會CAD?
當然不是,甲方把設計工作外包,只是因為設計就是個“費力不討好還得背鍋”的大坑。
而真正核心的市場、運營,甲方都必然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絕不可能外包。
所以事實上,設計院這種輕資產企業,之所以能以獨立法人的形式存在于產業鏈,就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工作沒人愿意自己干,所以才都找外包。
(以甲方的雄厚資本,難道還養不起幾個畫圖匠嗎?)
但是很多年輕人不懂,他們總覺得設計院是高端產業,畫圖紙的都是人類精英。
他們總有一種“抖M”傾向,認為越累越難的工種,掙錢一定越多,上限一定越高。
所以抱著一股子“苦行僧”式的狠勁,一腦袋就扎進了設計院,拉都拉不住。
(這些“苦行僧”,往往也是學校里成績比較高的那一批,意識形態被洗得相對徹底)
雖然吐槽了這么多,但我也知道,很多人選擇設計院,是迫不得已,因為實在沒有更好的去處。
對于這些“被迫”進設計院的童鞋,我雖然表示同情,但也愿意為你們鼓掌,因為你們至少努力地選擇過。
但對于那些本來可以有更好選擇,卻非設計院不去的童鞋,我建議還是先審視一下自己的家庭狀況再說。
比方說,如果家里不是開設計院的,那還是不要去的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設計院遲英說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