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了!

試運營第一天,預約通道開放僅10分鐘,1萬多張門票便全部售罄。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從2022年3月底動工,到與大運會共同開幕,僅用400多天就完工了,創造了奇跡。

博物館像是從大地緩緩升起,望向三星堆遺址的“古蜀之眼”,守護和講述著神秘而燦爛的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圖源: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筑)

一座博物館之所以偉大,不僅僅是因為展品。博物館建筑也可以和展品一起,成為人們欣賞和體驗的對象,博物館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有些博物館,徹底改變了城市的文化景觀。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以獨特的設計理念和鮮明的建筑特色,對世界建筑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座博物館推動了一座城市的經濟發展。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圖源:unsplash)

貝聿銘在盧浮宮由18世紀建筑環繞的廣場中心,加入一座玻璃穹頂的金字塔,這在建筑界引起了轟動,成為追求創新和大膽設計的代表。

盧浮宮金字塔(圖源:unsplash)

巴黎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是先鋒建筑潮流的代表,高技派建筑的鮮明旗幟。

巴黎蓬皮杜當代藝術中心(圖源:unsplash)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與這些彰顯建筑師個性的博物館不同,它的外形與所要表達的內容,與博物館本身的文化內涵相一致。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10座“形神兼備”的經典博物館建筑。

01

三星堆博物館:

從大地升起的“古蜀之眼”

由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藝團隊設計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由三個覆土單元建筑組合而成,寓意“堆列三星”。

新館地景式的建筑消隱在場地中,室內環形坡道螺旋而下,探尋“地眼”,表達出天、地、人、神的古蜀國精神世界。

(圖源: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筑)

三星堆出土文物表現“眼睛”的文物數量眾多,尤為出名的是縱目人青銅面具。因此博物館建筑最特別的地方,是外墻上的兩面巨大的玻璃窗,猶如兩只“眼睛”,目光如炬地望向遠方的遺址,被稱為“古蜀之眼”。

為了打造出一對足夠透明、清澈的“眼睛”,設計團隊專門定制了超大尺寸的高透明度玻璃。

(圖源: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筑)

博物館內部坡道上方懸掛的環形吊燈,直徑31米,重12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環形吊燈。吊燈表面雕刻著漂亮的金色紋飾,這些紋飾來自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太陽輪和金杖魚鳥,帶有濃濃的古蜀氣息。

(圖源: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研究院,攝影:存在建筑)

02

蘇州博物館:

如何用一座現代建筑詮釋蘇州園林

蘇州博物館是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的代表作之一,他將對故鄉、對自身的中國血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都融在了這座建筑中,貝聿銘曾表示,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

蘇州博物館有中心花園、池塘與茶室,和蘇州園林的范式非常接近,建筑所采用的白墻灰瓦是蘇州傳統建筑的典型元素,但整座建筑絕對是現代的,雖處處表現傳統,卻沒有一處是對傳統的復刻。

(圖源:貝氏建筑事務所)

從大門進入前庭,之后是主展館,它連接著一個露臺,在這里可以觀賞中央的池塘和花園,經由曲曲折折的人行步道,來到一個八角形茶亭,從這里可以到達東西兩翼的展館,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移步換景,與中國傳統建筑的體驗類似。而建筑構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開放式鋼結構,還有貝聿銘所精通的幾何造型,這些都完全是現代的。

(圖源:貝氏建筑事務所)

庭院內的片石假山,則表現出北宋畫家米芾山水畫的意境,米芾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自謂“信筆作之”“意似便已”,這也正是貝聿銘的旨趣所在。

(圖源:貝氏建筑事務所)

03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塑造窯、瓷、人的“血緣關系”

景德鎮是一座“因窯而生,因瓷而盛”的城市,從前人們來到這里,擇水而居,終生的勞作就是建窯做瓷。于是窯爐就成了景德鎮的象征和最深入人心的標志。御窯博物館,就選址在了明清御窯遺址,周邊環繞著從明代到民國的民居和民間私窯。

(圖源:Archdaily,攝影:是然建筑攝影)

這些斷壁殘垣的老窯遺址,這些薪火相傳的不滅記憶,是御窯博物館的靈感源泉。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獲過多項國際大獎,朱锫建筑事務所設計,建筑主體由8個大小不一、體量各異的線狀磚拱形結構組成,沿南北長向布置,它們以謙遜的態度和恰當的尺度被小心地放置在遺址周邊。

建筑師汲取了傳統窯爐與中國瓷器圓潤簡約的曲線造型,在外觀與內飾都采用了窯磚裝飾,保留了與景德鎮不可切割的記憶溫度,塑造出窯、瓷、人的血緣同構關系。

(圖源:朱锫建筑事務所)

博物館建筑分為地上、地下兩層,門廳位于地上層。博物館與自然間形成很多明暗交織的空間,虛實相間,行走在其中,能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中特有的藏、息、修、游的東方美學特質。

(圖源:Archdaily,攝影:是然建筑攝影)

04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

復刻人類的傷痕

德國柏林是在二戰中對猶太人進行屠戮的城市之一,城市中存在著豐富的與歷史事件相關的信息。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由建筑師丹尼爾·里伯斯金設計,是現代最成功的戰爭紀念建筑之一。

建筑師在舊館旁邊,用鍍鋅鐵皮做出了一座有著尖銳折線的現代建筑。

里伯斯金想要表達一種缺位、虛無和消失的感受,通過建筑語言來講述故事、宣泄情感。

(圖源:Archdaily,攝影:Denis Esakov)

里伯斯金收集了許多在戰爭中被屠殺的猶太人戰前在柏林的家庭住址,將這些住址在地圖上逐一標出并連接成線,然后將這些看似無意義的斜線刻在了建筑的表面,隱喻著在戰爭中無家可歸的猶太人。建筑表面反射著冷峻的光芒,破碎的不規則的裂縫像是一條條閃電,直刺人們的內心。

(圖源:Libeskind工作室)

05

蒙克博物館:

一座建筑的“吶喊”

蒙克博物館位于挪威奧斯陸,這座充滿個性的垂直建筑里匯集了藝術家愛德華·蒙克一生約2.8萬件作品。

橫向延展的線條遍及整座建筑,垂直的建筑體在上部突然很有個性地一歪,在一眾平緩的樓群中添上出挑的一筆,就像藝術家蒙克的作品般與眾不同。

(圖源:Archdaily,攝影:Einar Aslaksen)

蒙克博物館由西班牙建筑大師胡安·埃雷羅斯設計,胡安在方正的大樓中融入了獨特的曲面元素和半透明的穿孔鋁殼,玻璃材質的使用也讓建筑顯得更加輕盈,這樣的設計,與蒙克那幅著名的《吶喊》中呼之欲出的情緒張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圖源:Archdaily,攝影:Einar Aslaksen)

06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如同考古發掘現場的建筑

二里頭夏都遺址地處洛陽盆地的核心位置,是中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擁有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干道網、最早的宮城和宮室建筑群等多項“中國之最”,這些也成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設計靈感。

(圖源:Archdaily,攝影:朱捍東)

建筑設計的初始概念來源于一幅二里頭考古發掘的現場照片:曲折蜿蜒的考古探方呈現著不規則的延伸狀態,逐漸揭示著這座古代文化遺址隱藏的內在密碼,銅板幕墻、手工夯土、清水混凝土的現代化處理,放在古樸的遺址周圍,絲毫不顯突兀,并營造出曠遠幽邃的場地氛圍。

07

蔡茨非洲當代藝術博物館:

展示非洲民族血脈中的獨特美感

2018年,在號稱“博物館屆的奧斯卡獎”的“文化地標先鋒獎”(Leading Culture Destinations Awards)的角逐中,蔡茨當代非洲藝術博物館(Zeitz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Art)毫無懸念地受到了評委會的一致認可,奪取桂冠。

這座博物館通過賦予廢棄建筑全新的生命意義,展示了文化延續和創新的可能,不僅是一個藝術空間,更是啟發思考的源泉。

(圖源:Archdaily,攝影:Iwan Baan)

建筑的前身是南非的“巨型糧倉”,42根混凝土管道壘成9層空間,一百年來,儲存著整個國家所有的糧食,是20世紀開普敦最重要的地標性建筑之一。

來自倫敦的赫斯維克改造了這座建筑,將文化傳承視作這座博物館最重要的特征,他們掏空了建筑內部,以考古發掘行動作為靈感,在博物館中央開鑿出一個中庭,狀如拱頂教堂,將流淌在非洲民族血液中的獨特美感,以獨特的方式彰顯出來。

(圖源:Archdaily,攝影:Iwan Baan)

08

蒙特利爾自然科學博物館:

用建筑濃縮地球最復雜的自然環境

蒙特利爾自然科學博物館,被稱為加拿大博物館最耀眼的明珠,參觀它,就像開啟了一場關于地球環境的探險旅程,仿佛來到了地球多重生態系統的真實環境中。

(圖源:KANVA)

建筑師將入口原有的低矮天花板拆除,并重新設計了一個富有視覺沖擊力的核心空間,打開了游客們的視野,將人們的視線引向建筑非凡的屋頂。

(圖源:KANVA)

為了營造出更接近真實的生態環境,建筑師們甚至和生物學家、獸醫一起工作了數月,研究企鵝如何游泳以及海貍如何筑巢。

(圖源:KANVA)

09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

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它被建在起伏的山丘之上,除了獨特的造型,它的每處設計也都考慮到了可持續發展,在這座建筑獲得2021 ASLA通用設計類杰出獎時,評審委員會這樣評價它:“在這里,自然的體驗已經完全超過了博物館本身。”

(圖源:Design Workshop, Inc.)

猶他州自然歷史博物館介紹并呈現了非凡的自然景觀,同時帶來獨特的古生物發現、罕見的礦物、傳承至今的史前文物等,而博物館本身便是一次對自然土地的抽象延伸與轉化,博物館從鹽湖城的山麓一路向上延展,為游客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圖源:Design Workshop, Inc.)

為了恢復生物多樣性,項目團隊還在動工前收集了現場的許多植物種子,并在施工后將它們重新種植,讓這些當地植物可以在博物館附近得以延續。

(圖源:Design Workshop, Inc.)

10

上海天文博物館:

沒有直線,呈現神奇的“三體”世界

新落成的上海天文館,包括主體建筑和魔力太陽塔、青少年觀測基地、大眾天文臺等附屬建筑。場館致力于營造沉浸式體驗,通過對建筑比例、形態以及光線的細致處理,讓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各種天文現象。

(圖源:Arch-Exist)

設計團隊Ennead建筑事務所提出了一個宏大的設計理念——摒棄直線或直角,真實地反映宇宙的幾何形態和天體運行的狀態。

設計師從物理學經典的“三體問題”中汲取靈感,將宇宙內天體之間由引力所產生的錯綜復雜的運動軌跡,用彎曲、狹長的建筑形態呈現出來。建筑外圍大量采用弧線設計,引入螺旋形綠化帶,以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

(圖源:Architizer)

最有意思的是天窗下的光斑,當陽光透過天窗投到地上,太陽在空中移動,投射在地面的光束也會緩慢移動,猶如日晷一般。

(圖源:上海天文館)

結語

一座好的博物館,就像是一所學校,她連接著遙遠過去的文化,以及現在和未來越來越多的人。

你最喜歡哪一座博物館呢?

參考資料

《卷宗首發|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睜開古蜀之眼》(公眾號:卷宗Wallpaper)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 /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若本建筑工作室》(公眾號:有方空間)

《為了讓我們更愛自己,這10個高顏值博物館真的拼了》(ELLE DECORATION家居廊)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盤點聯名國漫IP的6種經典思路,用好了爆款分分鐘!

從垃圾到時尚:印度初創公司將塑料薯片包裝變身時尚太陽鏡

可口可樂“Y3000”新品包裝,和AI共創?

原研哉極簡Logo新作:MOUNTONE

2025大阪世博會首覽:藤本隆宏的總體規劃與國家館亮點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