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佛系”一詞被廣泛使用,年輕人對于“一切隨緣”生活態度的追逐,也變得空前熱烈,90后00后扎堆拜佛,讓去寺廟打卡成為一種流行。

寺廟,滿足了當今年輕人們身心靈的需求。

(圖源:pixabay)

很多人印象中的寺廟,都是飛檐翹角、黃墻青瓦的傳統建筑。

而最近,一座“極簡風”的寺廟迅速走紅,它就是位于上海浦東唐鎮的國慶寺。這座寺廟有著流暢的建筑線條,獨特的灰黑色調,完全顛覆了人們對于傳統寺廟的印象。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圖源: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攝影:曾天培)

年輕人愿意走進寺廟,是因為他們想要沖破現有生活的桎梏,重拾對人生的信心。而佛教建筑也迎來了一場更新與重塑。

新建的寺廟,加入了現代的鋼筋、水泥、玻璃等,用新的建筑語言展現了極致的禪意與生命哲學,詮釋了當代寺廟建筑的另一種可能性。

01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在清水混凝土寺廟里,讀讀書喝喝咖啡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始建于明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最初是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而建的“俞公祠”,后經過多次擴建,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國慶禪寺”,早已經沒了最初的模樣。

走進新建的國慶寺,恍然間感覺自己走進了一座美術館,清水混凝土風格的寺廟,呈現的是全新的現代式“四大皆空”。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圖源: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攝影:曾天培)

整座建筑用木模板、混凝土墻筑成,錯落有致的暗色屋頂用鈦鋅板搭建,沒有脊獸裝飾、彩繪壁畫等傳統寺廟的元素,建筑整體也沒有遵循傳統中軸對稱的格局。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圖源: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攝影:曾天培)

不僅寺廟的建筑外觀充滿現代氣息,而且精神理念也是現代化的,寺廟配備了停車場、圖書館、咖啡館、兒童活動區等設施,這正應和了建筑師的理念——讓宗教融于社區,而不是高高在上。

今天,我們的城市所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既能體現宗教本質,又能滿足現代生活所需的寺廟。

上海浦東唐鎮國慶寺(圖源:深圳墨泰建筑設計與咨詢有限公司,攝影:曾天培)

02

妙善寺正殿:空無一物、原木配色的“MUJI風”寺廟

妙善寺位于日本埼玉縣,它的正殿空無一物且為原木配色,這賦予這座古老宗教建筑全新的面貌,改變了人們對寺廟建筑的刻板印象,使其成為當地居民能自在親近的場所。

妙善寺正殿(圖源:architecturephoto.net,攝影:田中克昌)

該建筑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整個空間充滿溫暖和舒適感。通過傳統的木造建筑技術,確保了寬敞的主廳空間即使沒有石梁也能穩固安全。

妙善寺正殿(圖源:architecturephoto.net,攝影:田中克昌)

寬敞明亮的空間使得人們能在這里獲得心靈的平靜與放松,這樣大膽的嘗試,為未來宗教建筑的設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妙善寺正殿(圖源:architecturephoto.net,攝影:田中克昌)

03

瑞安普明禪寺:神圣與世俗,傳統與現代,建筑與自然

溫州的瑞安普明禪寺,是一個圓融各種“關系”的設計——神圣現于世俗,傳統立于現代,建筑生于自然。由于場地呈狹長三角形,設計師選擇跳出傳統寺廟“中軸布局”的限制,轉而采用更為靈活的布局設計。

瑞安普明禪寺(圖源:孟建民團隊,攝影:蘇圣亮)

設計師設置了開放式山門,將原本沿軸線水平排布的大雄寶殿、藏經閣和講堂,設計成雙層筒體結構,外層是千佛龕墻。建筑群的核心是中心位置的圓柱形建筑,這一設計看似反傳統,實則是對佛教元素中“圓”的抽象表達,該設計將佛教文化中的殿、塔、龕、堂等空間元素融為一體。

瑞安普明禪寺(圖源:孟建民團隊,攝影:蘇圣亮)

講經堂和藏經閣是僧人與村民的共享交流空間,在這里僧人們可以講經布道,研習佛法;村民們可以抄經學佛,打坐靜思。

瑞安普明禪寺(圖源:孟建民團隊,攝影:蘇圣亮)

04

本福寺水御堂:安藤忠雄最“離經叛道”的作品

建筑大師安藤忠雄在淡路島設計過一座著名的寺廟——本福寺水御堂。安藤忠雄的設計不受佛教建筑“傳統樣式”的約束,大膽采用了現代手法。

這是一座沒有屋頂、混凝土構造的水下寺廟,寺廟隱匿于地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地表的自然形態。

本福寺水御堂(圖源:Archdaily)

水御堂大廳位于地下,當人們沿著水池中央的樓梯往下走時,會體驗到柳暗花明感覺。

本福寺水御堂(圖源:Archdaily)

我們平日中見到的寺廟,從門口到主殿的行進方向大多是向上走﹐以表達宗教修養的提升和對宗教的尊重,安藤忠雄反其道而行之,讓行人在蓮花池的包圍中慢慢拾級而下,洗滌心靈,也是重回佛教原點之意,象征著人只有經歷了最黑暗的時候,才會有超脫生死的頓悟。

本福寺水御堂(圖源:Archdaily)

05

日本歓成院接待廳:漸變木構百葉窗營造的現代空間

日本橫濱大倉山腳下的真言宗寺院“關合寺”重建了一個接待大廳——歓成院,邀請了在當地出生、成長的著名建筑師隈研吾來設計,為宗教空間增添了現代元素。

日本歓成院接待廳(圖源:Archdaily,攝影:Masaki Hamada / Kkpo)

巨大的屋檐是這座寺廟建筑的亮點,足有7米深,木制百葉窗下端高度不一,抽象的設計營造出一種懸浮感,這些木條仿佛是飄在空中的。

日本歓成院接待廳(圖源:Archdaily,攝影:Masaki Hamada / Kkpo)

室內用木材和紙組成屏風、墻壁、天花板等,營造出寺廟空間的莊嚴與寧靜。

日本歓成院接待廳(圖源:Archdaily,攝影:Masaki Hamada / Kkpo)

06

祖山濟心寺 · 木佛博物館:超酷的“賽博寺廟”

木佛博物館位于秦皇島祖山風景區濟心寺,是一座特殊的寺廟博物館,濟心寺的歷史可追溯至宋代,它于半山之上遠眺著城市與渤海。

建筑設計師韓文強在佛塔、曼陀羅、洞窟、經卷等傳統元素的基礎之上,構建了一個充滿未來感的空間,有人看完后連連驚嘆:“莊嚴肅穆,同時又很賽博!”

濟心寺(圖源:建筑營設計工作室,攝影:金偉琦)

寺廟云臺柔美的曲線形態宛如祖山逐層漫延開來的云霧,拾級而上,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三座大殿慢慢顯露真身。

濟心寺觀音云臺(圖源:建筑營設計工作室,攝影:金偉琦)

木佛博物館在寺廟之中,在這里,人們可以祈福靜心、觀賞雕刻藝術、冥想禪修。

用于集中展陳木佛像的主殿是一座框架結構的仿宋式建筑,該設計借鑒了“塔”這一建筑原型,在大殿中創造了一座空心佛塔,佛塔平面呈橢圓形,共七層,逐層向上收束,匯聚于矩形的佛殿頂端,首層塔身外側書寫有金剛經,可在轉塔過程中細細品味。

木佛博物館(圖源:建筑營設計工作室,攝影:金偉琦)

設計旨在用當代的建筑語言來詮釋傳統文化精神,在原型的基礎上生發出新的變型,讓新生于舊,探索當代新體驗。

木佛博物館(圖源:建筑營設計工作室,攝影:王同)

07

龍華寺“塔影空間”:遺世獨立的隱秘角落

寺廟的熱門促成了“寺廟經濟”的崛起,不僅為寺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更為寺廟的現代化改造注入了動力。

一個隱秘但自在的心靈療愈之所——“塔影空間”,就藏在上海龍華寺旁水池的下方,“塔影空間”原本是一個人防工程,后被改造為公共藝術與展覽空間。在這里一仰頭可以看到水波之上隱約可見的塔影。

龍華寺“塔影空間”(圖源:無設建筑設計事務所)

在這里,可以冥想、看書、喝茶等,在古寺和樹影相伴的靜謐氛圍中安坐,在氤氳煙霧里感受脫離現實世界的“遺世獨立”。

龍華寺“塔影空間”(圖源:無設建筑設計事務所)

08

無緣寺回向院念佛堂:鬧市中水晶做圍墻的寺廟

無緣寺回向院位于日本東京淺草附近,是一座有360年歷史的古寺。2011年,住持請來建筑師河原泰著手對其進行改造,不久這里多了一座三層的現代化佛堂,這是一個布滿了水晶和竹林的空間,神秘感撲面而來。

無緣寺回向院念佛堂(圖源:河原泰建筑研究室)

內部空間的設計頗為大膽,用黑色鋼架取代圍墻,采光極好,二樓的空中回廊種了竹子,輕薄的綠蔭交疊出室內的蔭涼幽靜,遠看如懸浮在空中的庭院,佛堂、博物館、茶室、宿舍、電梯、空調一應俱全……

無緣寺回向院念佛堂(圖源:河原泰建筑研究室)

水晶制成的念珠折射出七彩光線,施主們在此念佛,會有一點接近極樂世界的感覺。

無緣寺回向院念佛堂(圖源:河原泰建筑研究室)

09

韓國Jetavana禪院:用磚石建構起佛教的精神場所

Jetavana禪院位于韓國江村的小鎮,是一座將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佛教教義相結合的建筑。

韓國Jetavana禪院(圖源:Studio GAON,攝影:Youngchae Park)

與大多數傳統的韓國寺院不同,Jetavana禪院并不是傳統韓屋的形式,而是采用混凝土的框架結構并在上面進行鋪磚處理,用紅磚進行統一而簡約的建筑表達,體現佛教的禁欲主義思想,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在美麗的天然環境修行冥想的場所。

韓國Jetavana禪院(圖源:Studio GAON,攝影:Youngchae Park)

韓國Jetavana禪院(圖源:Studio GAON,攝影:Youngchae Park)

10

上海玉佛寺擴建項目:看安藤忠雄如何顛覆傳統

上海玉佛寺是城市漫步的網紅景點,是悠遠的古剎,是一片清幽的城市綠洲。

上海玉佛寺(圖源:玉佛寺官網)

上海玉佛禪寺的擴建項目正在進行中,設計由“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操刀,整個項目包含一座獨具特色的禪舍酒店(建成后將是上海第一座“佛系”酒店)、一座佛教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以及一座佛教博物館,并對原有的4棟歷史建筑進行修繕。

玉佛禪寺擴建項目效果圖(圖源:上海普陀官方微信)

標志性的混凝土元素,光影的虛實變化,更趨向于現代審美,這與古老玉佛寺形成古今交融的美感,十分讓人期待。

玉佛禪寺擴建項目效果圖(圖源:上海普陀官方微信)

結語

這些現代極簡風格的寺廟,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為這樣的寺廟違背了傳統建筑制式,偏離了宗教的本質,是一種不敬。

但想想《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建筑空間終究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能讓人超越外在形式,從中有所感悟,或許才是當代宗教建筑的真正意義。

對于現代寺廟設計上的突破,你又是怎么看的呢?

參考資料

《瑞安普明禪寺 / 孟建民團隊》(Archdaily)

《河北有了一座超酷寺廟!年輕人搶著去拜》(公眾號“一條”)

《無設建筑|塔影 - 隱而不密的安靜角落》(公眾號“無設建筑”)

作者:孫琬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設計優質的品牌LOGO的10個技巧

EDITION 在東京開設第二家酒店,室內設計由隈研吾打造

褒貶不一的Chanel香港大秀背后,更深層次的意義在哪里?

為什么未來的產品設計都關乎“觸覺”?

設計師惡搞特朗普,太有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