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上帝視角的設計:擁抱我們的人性,才是真正的專業素養"

上周,我在收聽Keke Palmer的播客時,心理治療師Orna Guralnik博士關于心理治療演變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這不正是設計領域需要的突破嗎?

設計界的認知困境

作為跨學科思維的踐行者,我始終相信舞蹈、社會工作、社區藝術等多元經歷不是設計的點綴,而是拓展設計疆域的關鍵。然而在設計實踐中,我們卻常陷入一種矛盾:一方面高呼"以人為中心"的口號,另一方面卻固守著"設計師即專家"的權威姿態。

《復雜系統中的設計之旅》作者指出:"當今設計師面臨的轉型挑戰,沒有任何學術或實踐培訓能夠完全覆蓋。"但我想反駁的是,我們并非缺乏相關訓練,只是傳統教育從未教會我們向內探尋——那些生活經歷本身就是最豐富的知識礦藏。

"專家神話"的祛魅

設計正義學者Sasha Costanza-Chock一針見血地指出:主流設計實踐強化著知識等級制度。即使采用參與式設計方法,最終決策權往往仍掌握在握有"專業工具"的設計師手中。這種知識壟斷導致一個吊詭現象:我們越是強調同理心,越不自覺地成為"問題解決者",而將真正的使用者降格為"消費者"。

哈佛公共科技實驗室創始人Latanya Sweeney的質問振聾發聵:"當每個人帶著完全不同的信念體系來到談判桌前,我們如何建立大規模信任?"當前的設計工具與其說在簡化復雜性,不如說在抹殺多樣性——我們總是假設某個"專家"或AI系統掌握著標準答案。

走向"作為人的設計師"

與其追求虛幻的客觀中立,不如坦承設計本就是充滿主觀性的意義建構過程。這讓我聯想到Guralnik博士的治療理念:治療師并非全知權威,而是治療關系的積極參與者。設計師何嘗不是如此?

編舞家Twyla Tharp曾說,任何創作都折射著十個要素:野心、身體、目標、激情、記憶、偏見、干擾、恐懼、想法和需求。受此啟發,我開發了"生活經驗制圖"框架:

核心層:集體共有的想法、需求和恐懼

外圍層:記憶、身份、翻譯、未來等個人經驗維度

這個動態模型通過兩個關鍵提問運作:

"我的經歷如何塑造我的視角?"

"我們的集體表達是否包含這些個體經驗?"

在不確定中舞蹈

藝術家Legacy Russell在《故障女性主義》中追問:"通過失敗的框架來尋找生命意味著什么?"承認設計師的人性,就是接受過程中的未知與挫折——它們不是終點,而是新可能的入口。

當我們停止將知識視為外在的獲取物,轉而珍視彼此的生活經驗時,真正的變革就會發生。這不是要拋棄專業素養,而是讓專業素養根植于對人性復雜性的謙卑認知。最終,從"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到"作為人的設計師"的轉變,關乎的不僅是方法論的升級,更是設計倫理的重塑。

精選文章:

倫敦原聲音樂節:用視覺譜寫動態樂章

生成式AI:人類認知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平面設計中的多樣性藝術:創造視覺魅力的關鍵法則

動態視覺:品牌識別的未來趨勢與正確實踐之道

從“網紅”到“長紅”,如何用建筑藝術對抗城市化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