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陰云與經濟不確定性交織,AI革命重塑行業規則——我們深度調研數十家創意機構負責人,呈現這份2025年行業溫度計。
壓力測試:緊縮時代的創意博弈
KesselsKramer創意總監Charlie Bowden道出行業普遍焦慮:"客戶預算正變得前所未有的謹慎,他們要求用更少的錢辦更多的事——這在通脹壓力下尤為艱難。"Flow工作室創始人Karl Doran的遭遇更具沖擊力:"今年一季度是我創業九年來最慘淡的,參與競標的80萬英鎊項目僅中標6萬。"
行業新痛點:
決策周期從"周"延長至"月",甚至出現8個月懸而未決的案例
客戶"幽靈式"失聯成為比競標失敗更常見的結果
交付需求激增(如數百個社交媒體版本)而預算不變
跨國企業普遍采用90天賬期,中小機構現金流承壓
"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對創意人價值的輕視,"Lambda Films總監Ryan Stone直言,"我們不得不在業績報表新增'被幽靈'分類項。"
AI雙刃劍:焦慮與機遇并存
當被問及AI沖擊時,行業呈現鮮明分歧:
效率誤解:Parrot PR創始人Eve Gaut指出"客戶誤以為AI能瞬間完成所有工作"
真實性危機:創意總監Oscar Park擔憂"AI偽造圖像正在消解視覺傳播的公信力"
差異化契機:Middle Boop Studio創始人Gordon Reid則認為"在AI量產'合格品'的時代,大膽創新反而更易脫穎而出"
TMG創意總監Ashley Matthews的態度頗具代表性:"AI確實能批量生產'還不錯'的作品,但這恰恰促使我們重新愛上親手創作的過程。"
結構性變革:行業格局重塑
DACRE創始人Alex Dixon預判的"兩極分化"正在應驗:
巨頭游戲:大型機構通過并購擴充服務矩陣,爭奪全球客戶
精品崛起:細分領域獨立工作室斬獲高端項目
中型困局:既無法比拼小團隊性價比,又難以承接綜合大案
人才市場新常態:
靈活辦公不再是招聘王牌
用人成本年增15%但服務費難上調
"要么接受利潤縮水,要么團隊超負荷運轉"成為兩難選擇
破局之光: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在Animade聯合創始人Jen Judd看來:"歷經2023年至暗時刻,我們通過深耕老客戶與行業口碑正在復蘇。"這種謹慎樂觀情緒正在蔓延:
Dead Pixel Films未來三個月檔期全滿
Noramble咨詢量同比回升20%
品牌方對敘事性長內容需求激增(或為對抗AI同質化的反撲)
Badberries管理合伙人Natasha Szczerb的總結振聾發聵:"2025年的創意必須更犀利——這不是選項,而是生存必需。唯有原創思維能幫助企業穿越不確定性迷霧。"
這份報告揭示了一個悖論:當技術顛覆與經濟動蕩同時來襲,最優秀的創意機構反而進入"壓力進化"狀態。或許正如某位受訪者所言:"少刷末日論調,多與客戶面對面——你會發現春天從未遠離。"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