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當代年輕人的精神狀態,主打一個“薛定諤的發瘋”。
前兩年流行“氛圍感”,朋友圈人均迪士尼在逃公主,精修圖里連頭發絲都閃著柔光;后來“松弛感”上位,大家開始曬素顏瑜伽照和插花下午茶,仿佛剛從巴厘島療愈歸來。
結果風水輪流轉,到了2025,全網突然集體患上了 “活人饑渴癥”。
當“人味兒”開始變稀缺?
一代人有一代人流行的XX感,2025年的頂流關鍵詞是“活人感”。
活人感到底是啥?
最直白的說,就是:別裝,做個人吧!
拒絕AI式完美,擁抱人類式發瘋。
能曬素顏照絕不P圖,能發翻車日常絕不凹精英人設。
不再訓練自己像AI一樣完美,而是努力證明“我是活的”。會哭會笑會擺爛,會突然對云彩說話,會保存每一張拍糊的生活碎片。
博主開始曬擺爛式生活:沒洗頭的自拍、亂糟糟的書桌、頹廢的上班穿搭、低能量日常......
明星搞的活人感營銷也相當受歡迎。
比如沈月的日常生活vlog,鄧超的抽象整活;李誕、張大大的搞笑泛生活直播切片成了不少網友的下飯神器。
CEO也紛紛變身生活博主。
雷軍在小紅書聊車、曬工廠;海爾周總被網友逼成“許愿池王八”,連夜生產懶人洗衣機,高管天團集體出道,尬舞營業……
品牌IP也都開始活人化了。
蜜雪冰城“雪王”街頭賣藝,衛龍辣條公仔聚眾蹦迪……吉祥物們不再當安靜的美男子,而是成了用戶的電子好朋友。
以前總覺得“完美”是終點,現在才明白“真實”才是王道。
對活人感的追求背后,藏著當代人的集體焦慮。
為何如此渴望活人感?
活人感的流行,本質就是一場AI時代的“反異化運動”,是當代人對“真實”的饑渴反撲。
當AI、算法推薦讓世界越來越像楚門秀,我們終于發現:只有會出錯會嬉笑怒罵,才能證明身為人的主體性。
因此,活人感就像成了AI時代的防偽水印。
做個有瑕疵的活人,也是對效率至上主義的一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當老板在群里@所有人“今晚必須交方案”,當健身APP彈窗“您已三天未運動”,當知識付費課程鼓吹“每天4點起床改變人生”……
這屆網友選擇了已讀不回、卸載APP。
當自我優化成為新奴役,躺平就是終極反抗。
畢竟,活人最大的特權,就是有權活得沒那么正確。
演了太久的朋友圈貴族,大家現在也紛紛開始渴望摘掉面具,展示真實的自我。
曾經為了一張泳池照,要P掉小肚子、調亮膚色、給水面加濾鏡,最后還得配文"隨便拍拍啦"。
但演多了歲月靜好,才發現:把"累了" 寫在臉上,比戴著假笑面具更輕松。
追求活人感,也是大家對單一標簽化的一場身份突圍。
當消費主義用“高級感”“松弛感”等符號簡化人性,活人感強調的“復雜而不單一”就顯得越發珍貴、鮮活。
大家開始借助活人感拒絕“被定義”,證明“我是充滿矛盾的立體存在。”
存在主義焦慮,也使得活人感變得更珍貴。
現在找工作難、社會變化快,很多人不確定未來該怎么過,因此選擇用嬉笑怒罵對抗生存的焦慮、生活的虛無。
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人不是生來就被規定好“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通過自己一個個不完美的選擇、行動,慢慢找到“我是誰”的意義。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活著
如今,GPT能替你和老板吵架,Sora能生成比你人生更精彩的vlog,AI戀人比真人更懂說情話,小紅書爆文可以批發生成,抖音神曲能公式化量產......
我們終于發現:人類在效率賽道的終點線前,被自己發明的機器碾成了渣。
但也別急著寫遺書,因為這場人類的“末日生存游戲”剛解鎖新規則:未來10年,審美力才是人類的諾亞方舟。
當信息膨脹,觀點泛濫,人被異化成工作機器上那顆“不如AI好用的螺絲釘”,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正確答案”,而是“你居然會這樣想”的驚奇感。
這時候,人類的情感就成了最稀缺的東西。
那么,該如何培養“反AI”的審美力??
首先是要做個“不完美主義者”。
拒絕被高級感、松弛感等標簽綁架,允許自己有笨拙的表達。
正如羅恩菲德所說:“藝術教育的目標是讓人在創造中變得更富創造力,不管這種創造力施用于何處。”
第二步是建立“審美坐標系”。
廣泛涉獵不同領域的藝術,培養自己發現獨特之美的能力。?
最后就是要用真實體驗去重塑感知力。
體會生活中、生命里的美好,在自然中聆聽風聲的韻律,在菜市場感受煙火氣的溫度。
這些“無用之美”,就是AI時代最珍貴的體驗。
如果AI能生成完美的詩歌、設計、商業方案,那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答案或許藏在敦煌壁畫的斑駁色彩里,藏在孩子涂鴉時的天真筆觸里,藏在你為一片落葉駐足的瞬間里。
人類的獨特審美力——那些對世界的偏執偏愛、對情緒的細膩拆解、對“不完美”的包容,就是對抗異化、對抗機器化的終極武器。
所以我說:未來內容的產出,最依賴的是靈動的生命。
正如《獵罪圖鑒2》的那個片段,AI可以畫出完美的線條和色彩,卻永遠畫不出畫家筆下那抹“為熱愛燃燒的偏執”。
人類創作時的顫抖筆觸、偶然失誤,甚至刻意打破規則的“叛逆”,才是最動人的靈魂。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印客美學
精選文章:
人工智能生成的 UI 工具包的興起: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設計師嗎?
AI時代的創意構思:電影人Shona Dutta-Charlton如何將限制轉化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