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速產出成為設計和產品質量的唯一標準時,復雜的設計思維便走向消亡

我們被AI帶來的種種益處所迷惑,在這種技術"魔力"的影響下,我見證了諸多積極變化,但也看到了一些不那么樂觀的現象。
人工智能將永遠與我們共存,這一點毋庸置疑。這項新技術的主要優勢在于,它能通過簡單指令在幾分鐘內生成結果。過去需要數月開發的內容,如今只需幾秒或幾分鐘即可完成。一個新時代已經來臨,我們對技術的認知已轉向更復雜、更快速、"更智能"的商業模式。
人工智能也進入了產品設計領域,使設計師能夠在幾分鐘內創建用戶界面。面對這種全新的創作體驗,許多設計師(包括我自己)都在思考:這些新工具是會很快取代設計工作,還是僅僅是我們需要掌握的功能,以幫助我們在快速發展的技術市場中變得更高效、更具吸引力?
科技公司中的AI熱潮

如今,企業和全球科技界正在慶祝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數字產品和初創公司只需不超過四人的團隊,幾天內就能開發完成。
對科技行業來說,AI并非新鮮事物。但自從OpenAI出現后,許多公司認識到了通過縮短任務與結果之間的時間差能為用戶創造的新價值。流程自動化、數據重新解讀和新的支持溝通渠道,成為企業眼中對客戶極具價值的附加服務。
"我們以AI為先"或"AI驅動"似乎成為了行業的新質量標準。這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合理,因為我們身處競爭環境,需要站在技術和全球對話的最前沿。但另一方面,這種熱潮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時髦的營銷策略——企業借此加入對話,卻沒有妥善管理技術,最終暴露出產品缺陷并欺騙用戶(如Builder.io案例所示)。
如今,采用和創建AI代理來處理多任務,可能意味著是雇傭多人完成同一任務,還是節省資金用于未來開發或價值主張的區別。
"我們需要用技術而非人力解決問題"也成為了新的商業信條,這表明企業已開始將產品價值轉移到AI支持上,而非人力。迄今為止,這已引發了裁員、部門重組和新職位創建,形成了人力規模更小的新型公司動態。
產品設計界的AI狂熱

從設計到生產,這片新"應許之地"正推動設計師開啟全新的產品構建體驗。
如前所述,多家AI公司已經徹底改變了科技行業和我們的生活。產品設計也未能免于這種影響,Lovable、Google Stitch和Figma等新興公司和功能通過加速從簡單輸入到實際界面的轉化,幾乎消除了從像素、圖像到源代碼的過渡,從而改變了設計思維模式。
AI對設計師的承諾是什么?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必須承認,通過另一個領域(尤其是工程團隊)來實現想法總是充滿挑戰。這種摩擦并非總是存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路線圖不可行、項目管理不善以及雙方估算不完整等多種原因,這種關系并不總是最高效的。那么,如果有一種新工具能消除"中間人"或"中間流程",會發生什么?
從設計到生產,這片新"應許之地"正在推動設計師踏上全新的產品構建體驗,重新定義所有現有的工作方式。即時基準測試、數據比較、功能參考、代碼驗證等,如今已成為產品設計更強大的墊腳石。
這個近乎現實的承諾對設計師來說是好事嗎?當然是,因為正如我所言,它讓我們能夠彌合編碼鴻溝,優化研究時間,使我們能夠盡快創建想法或測試產品假設,而無需編寫一行代碼。
但所有這些益處如何可能對產品設計構成威脅?
產品設計師的永恒難題

出于某種原因,設計師往往避免從全局角度考慮解決方案,而更傾向于專注于單個元素的開發。
設計師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至少在我的經驗中依然存在),即不將產品和用戶的挑戰視為一個整體,而是將所有內容簡化為單一結果:用戶界面,忽視了可能影響產品和用戶體驗的眾多因素。
學會從更廣闊的視角理解問題,是初級或中級設計師中普遍存在的潛在問題。在我看來,這種缺陷部分源于"快速交付"的動態,這種動態源自那些誤解了敏捷概念的初創公司——它們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將不完善的缺陷產品推向市場。我并非主張停止生產車輪,但扎實的設計基礎將確保從一開始就提供最佳用戶體驗。這種缺失的技能正是系統思維。
什么是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通過考察組成部分如何在一個更大系統中相互連接,來理解復雜問題的整體方法。它強調理解組件之間的關系和互動,而非孤立地關注單個部分。"這個定義在產品設計中是否適用?我打賭你會認為適用。然而,出于某種原因,設計師往往避免從全局角度考慮解決方案,而更傾向于專注于單個元素的開發,從而忽視了問題的全貌。
為什么這種技能對產品設計至關重要?
想象一下,你被要求重新設計整個產品、從零開始創建新設計,或引入新功能以提升銷量。有兩種方法可以應對這些挑戰:你可以立即投入解決方案,等待觀察產品和用戶的反應,希望不必重建初始方案或過度設計(即所謂的敏捷方法);或者選擇第二種方式:構建一個你完全理解(或至少有一定概念)的解決方案,明確知道這個新方案可能如何影響更廣泛的系統。這樣,一旦推出產品或改進,你已經考慮了大多數可能的場景和行為,以預判錯誤、摩擦或邊緣情況。短期或中期來看,哪種方式能讓你創造出更好的產品?
當你培養出從全局視角看待問題、將所有可能部分納入考量的能力時,你的決策會比僅關注問題的一部分更有效。此外,隨著你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并抓住他人可能忽視的機會,發現潛在的改進點,你在戰略決策中的主導權也會增加。
AI為何可能終結這種能力?
"簡單提示"即可獲得"高質量"界面的即時性,對我們來說如同天籟之音——想象一下這開啟的無限可能。時間對公司至關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設計中,時間也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快并不總是意味著好,當快速產出的承諾成為設計和產品質量的唯一標準時,復雜的設計思維便走向消亡。
與所有新趨勢和技術進步一樣,我們100%專注于學習和探索與AI相關的一切,并被它能帶來的所有益處所迷惑。在這種技術"魔力"的影響下,我看到了許多好處(如上所述),也看到了一些不那么積極的現象,包括商業洞察力、深度流程分析和系統思維等復雜產品考量的日益缺失。
如今,企業和全球科技界正在慶祝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數字產品和初創公司只需不超過四人的團隊,幾天內就能開發完成。對我而言,這只是更復雜方程式的一部分,需要以批判性和更深遠的眼光來看待。
在產品設計中,我觀察到一個模式,表明AI已經影響了我們對用戶和產品挑戰的理解。所有設計對話要么聚焦于工具,要么討論如何編寫提示或創建代理,這本身并非壞事,但似乎沒有人愿意停下來花一分鐘時間,首先詢問需要設計的事物的所有相關信息。
在這場技術革命中,我認為在陷入快速、全球性的盲目之前,培養關于這項技術如何造福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否則長期來看必將對我們產生后果。
以創紀錄速度開發的產品和服務如今已成為技術的新品種,但其中一些缺乏深度的生態系統連接、明確的目標或復雜的可擴展性(系統思維)。因此,在我看來,如果AI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它只會成為速度的虛幻泡影。
中間道路
那么,如果AI代表速度,我們如何有效利用它而不遺漏重要內容?答案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流程,這是目前為止我的設計團隊總結出的經驗。
理解/加速/構建

這個簡單的結構是我們理解AI如何為我們所用而非相反的方式。這是一個三步工作流程,為AI提供了一個可以發揮最大能力的空間,同時讓我們能夠從堅實的系統思維基礎出發構建產品。
理解
它指的是一個深度的策略階段,在采取行動之前,所有團隊成員都明確參與規則、背景、挑戰或依賴關系,確保清晰的場景。在這個階段,復雜思維是王道,識別項目的所有部分(系統思維)將使我們更高效。
加速
在這里,AI是主角;這是產品角色界限模糊的地方:設計師、產品經理和開發者拋開特定角色的任務,作為一個整體協作。工具、集成、提示和軟件使結果更快產生。因此,產品的答案描繪了一條可遵循的路徑。這一階段優化了我們過去習慣工作的時間差。
在這個階段,按角色劃分的專業任務消失了,知識的融合模糊了傳統角色之間的界限;基本上,我們都能做所有事情。
快速聲明:此階段的成果并非最終交付物,而是討論的起點;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在進入下一階段時保持了更詳細和安全的開發標準。
構建
在借助AI優勢快速完成信息探索后,現在是根據我們習慣的可靠信息構建產品的時候了。
我目前的經驗總結(仍在進行中)
首先,AI不是交付物,而是任務加速器。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它不是產品構建的核心,而是流程中的一個步驟。
我們的工作、知識和視野極具價值,因此我們利用AI更快地實現結果,但我們的判斷標準仍指導著決策。
我們不會被各種工具和方法迷惑;我們正在試驗并決定哪種更適合我們的需求;我們將此視為一項新技術,而非僅僅是時髦趨勢。
快并不總是意味著好,它不應該是產品的唯一承諾。
越簡單越好。我們的工作動態應該直接了當,沒有不必要的步驟。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