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與AI之間:新的設計困境。

AI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顛覆的不僅僅是軟件行業。不久前,設計師們還深陷于Figma變量和像素級完美的效果圖中。如今,像v0、Lovable和Cursor這樣的工具正在實現基于感覺(vibe)的即時原型制作,這讓舊方法顯得幾乎過時。

越來越清晰的焦點不是保真度,而是前瞻性。當今產品設計工作的一部分是概念性的:感知趨勢、構建面向未來的系統以及進行超前數年的思考。但除了當前的勢頭,我們仍然必須專注于解決當下能帶來真正價值的實際問題。這種平衡有時具有挑戰性,但也創造了改革我們思維和方法的機會。

隨著AI智能體(AI agents)成為我們系統中嵌入式協作者,設計師面臨著一個有力而緊迫的問題:我們現在為誰設計?突然間,我們發現自己處于一個新的體驗困境之中:同時為人?和?程序進行設計。這意味著需要探索新的用戶畫像(personas),并調和不同的方法:情感直覺、邏輯執行以及兩者的連貫性。

讓我們來看看這一困境的陷阱,并探討在為人類和機器同時設計時我們必須考慮什么。

AI智能體是用戶,但不是人類。為它們設計需要新的UX抽象。

產品設計101(基礎)完全是關于理解人類體驗的:某物的感覺如何、是否直觀、如何帶來愉悅。但智能體沒有感覺。它們解析(parse)。它們標記化(tokenize)。它們基于模式識別、上下文、概率和嚴格解釋來操作。

為智能體設計意味著構建易于訪問且直觀,但能與非人類讀者清晰交流的界面。想想結構化數據、語義HTML、可訪問角色(accessible roles)、可預測的元數據和上下文。如果你的界面對人類像詩歌,但對LLM(大語言模型)卻像胡言亂語,那么對于未來交織的人機交互來說,你可能就有麻煩了。機器需要知道它在哪里。

對AI友好的用戶體驗(UX)是關于構建具有一致語法、機器可讀提示以及某種會讓程序員喜極而泣的語義嚴格性的界面。它更關乎契約(contracts)而非美學。如果機器自己能使用你的用戶界面(UI),那么它對人類和機器來說都是面向未來的。

即使是為無情感的AI智能體設計,共情(Empathy)仍然至關重要。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矛盾修辭法。你如何對一個沒有任何感覺的事物產生共情?但請聽我說完。

這里的共情不是去想象AI在情感上正在“經歷”什么,而是去想象它需要我們提供什么才能避免出錯(breaking)。當它遇到意外輸入時會做什么?會產生幻覺(hallucinate)嗎?會原地打轉嗎?

為智能體設計更像是在為一個有點“自作聰明”(smartass)的小家伙設計:它們會完全按照你要求的去做,但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意思。所以我們需要非常字面化,并且需要一種系統共情(systems empathy):?預測故障模式、防范歧義并確保后備計劃(fallback plans)。

我喜歡把它看作像無障礙設計(accessibility design)一樣。你不是在同情某人的情緒,而是在考慮他們截然不同的能力集。一個AI智能體可能會因為上下文太少或太多而出錯。找到正確的平衡至關重要。

同時為人類和AI智能體設計會創造張力與機遇。

人類喜歡新穎、富有表現力的界面。智能體喜歡無聊、一致的界面。作為產品設計師,我們現在必須讓兩者都滿意。

你UI的語義層(semantic layer)意味著標簽(labels)、角色(roles)、標記(markup)和結構(structure)。這現在成了我們的雙重職責(double-double duty)。它幫助人類導航和理解上下文,但也提供了AI智能體可靠運行所需的鉤子(hooks)和線索(clues)。由于這些東西需要經過恰當思考以滿足無障礙標準,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能讓它們更好,但這次是為了機器。

大多數UI在構建時并未考慮語義。我們擅長構建光鮮亮麗的東西,但不一定是可讀性強的東西。而現在,AI智能體正迫使我們去回溯并為我們的界面重新注入意義(retrofit meaning)。你的語義層越好,AI智能體就越能使用和導航它。

UX用戶畫像必須進化。智能體現在是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而不僅僅是工具。

你傳統的用戶畫像可能是:Jill,一位有10年經驗的內容編輯,有過度使用感嘆號的傾向。

現在你還需要:Bot-1,一個翻譯智能體,優先考慮準確性,基于API觸發運行,不擅長處理習語(idioms),并且需要盡可能多的語義上下文。

AI智能體有能力、局限性、目標,甚至偏好(盡管說實話:這只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它們需要特定格式的輸入。它們期望一致的反饋循環。它們不會感到無聊,但它們會感到困惑。更糟的是,如果沒有足夠或太多的數據來執行任務,它們會變得怪異(weird)。

所以,是的,構建機器人用戶畫像(bot personas)。定義它們的優勢和約束。定義它們的工具集和目標。然后考慮它們如何與你的人類用戶畫像互動。它們在何處協作?在何處沖突?Jill何時會覆蓋(override)Bot-1?Bot-1何時需要Jill來清理(clean up)她的文案?

UX的未來是多智能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s)。為協作而設計,而不僅僅是控制。

我們正在從單人界面(solo interfaces)轉向 ensemble casts(群像戲):人類、AI智能體、工作流和決策鏈。少想想“工具”,多想想“生態系統”。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為以下方面設計:

可見性(Visibility):誰做了什么?是智能體還是人?

協調(Coordination):智能體應該在什么時候接管,什么時候應該等待批準?

信任信號(Trust signals):你如何幫助人類信任AI的決策?你如何幫助AI信任人類的輸入?

上下文(Context):AI工作需要什么信息?什么信息必須循環(looped)給人類?

我喜歡為智能體設計漸進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的想法。它們不需要人類需要的所有花哨內容(fluff),只需要相關的元數據、標記(tokens)和上下文。

然后還有相當于團隊白板(team whiteboard)的UI:儀表板(dashboards)、活動日志(activity logs)、注釋(annotations)和語義面包屑(semantic breadcrumbs),這些都能幫助智能體和人類理解共享工作區。

那么……我們現在為誰設計?

誠實的答案?我們為所有人設計:為人類,也為AI智能體。人類似乎是情感化和憑直覺行事的混亂體,而AI智能體乍一看似乎是始終如一且嚴格邏輯的。但事實往往與你想的相反:人類也喜歡邏輯路徑和一致性。如果為AI智能體定義了太多工具、太多上下文或過于復雜的任務,它們也會出錯。我們現在必須以一種適應新用戶畫像需求的方式同時考慮兩者。

實現這兩者將使人類能夠更輕松、更富創造性地完成工作,并使AI智能體能夠產生可靠的輸出并在該幫忙的地方幫助人類。一個由兩種用戶畫像組成的協作生態系統是關鍵。

我們的職業正在發生變化。AI的興起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關心人類需求,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們擴展了對“用戶”真正是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監督那個你故意放在右上角的醒目大按鈕的Jill。它也是那個試圖總結Jill意圖的隱形智能體,或許還會將其輸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系統。

被稱為用戶體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或用戶界面設計師(User Interface Designer)的美好舊時光已經逝去。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標簽。也許是一個能反映這拓寬視野的標簽。如果你喜歡,可以稱之為AI/UX/UI設計師。因為在這個新時代,我們的工作必須全面地考慮到協作中用戶和機器的整個生態系統(constellation)。

精選文章:

借助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快速發展并打破人們的幻想

他們本來不想當建筑師,卻成了普利茲克獎得主

8 個大膽的想法,讓你的設計更上一層樓

十大即將落成的科技體育場館:當建筑遇見未來

從俗氣到時尚:媚俗美學在視覺設計中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