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設計周(9月11日至21日)以“設計建國”(Nation by Design)為主題重磅回歸

新加坡設計周(2025年9月11日至21日)再度登場,肩負一項宏大使命:展示有意為之的設計如何塑造一個國家。本屆設計周以“設計建國”為主題,慶祝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六十周年,將設計視為這座城邦驚人蛻變背后的“無形建筑師”。

《折疊——重塑黃金》 by Tan Wei Ming
(圖片來源:Image)
托尼·錢伯斯(Tony Chambers)是《Wallpaper*》雜志前主編,也是本屆設計周核心活動“未來影響”(Future Impact)的聯合策展人之一(另一位是瑪麗亞·克里斯蒂娜·迪德羅)。該展覽旨在國際舞臺上展示新加坡設計人才,是一站巡回展。錢伯斯親眼見證了新加坡設計的發展?!白?017年積極參與新加坡設計界以來,我目睹了本土設計人才信心的巨大提升,”他表示,“設計的敏銳度一直存在,但過去人們更傾向于信賴外部影響。新加坡設計周在改變這一動態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p>
正如活動主辦方新加坡設計理事會(DesignSingapore Council)的營銷傳播與外展總監兼設計周總監張慧儀(Jody Teo)所指出的:“想象力和有意為之的設計是新加坡過去60年發展的基石。”她強調,新加坡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設計之都”,在連接東西方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Ott:生生不息的傳承》 by Yoon Seok-hyeon
(圖片來源:Image)
即便粗略瀏覽本屆設計周的日程,也不難發現,這一亞洲最重要的設計盛會必將成為迄今為止最具反思性的一屆。
這種信心也體現在活動規模的擴大上。百勝 Bras Basah.Bugis、濱海灣(Marina)、烏節路(Orchard)以及新增的新加坡科學園(Singapore Science Park),都將以各自獨特的視角詮釋“設計建國”這一主題??茖W園的首次加入尤為引人注目,它將變身成為一個“活體實驗室”,全球創新企業如電裝(DENSO)和通力(KONE)將與本地創意伙伴合作,共同探索設計思維在城市規劃與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金繕2.0》 by Supermama
(圖片來源:Supermama 提供)
本屆設計周的三大核心活動——“設計未來”(Design Futures)、“新興力量”(Emerge)和“未來影響”(Future Impact)——將支撐起整個雄心勃勃的日程。第一個活動探討“勇于面對復雜性”;第二個活動將范圍從東南亞擴展至整個亞洲地區的創作者;而“未來影響”在成功亮相米蘭設計周后,將登陸新加坡國家博物館。
在新加坡國家設計中心,Kinetic 新加坡聯合創始人兼創意總監林國龍(Pann Lim)打造的“新加坡非自然歷史博物館”(Un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Singapore),以詼諧的方式探索了這個國家看似不可能的崛起。“這個項目讓我們有機會反思新加坡不僅建造了什么,更反思了我們如何在缺乏自然資源的情況下通過設計完成建設,”他解釋道。他還表示,參觀者將看到一座六米長的魚尾獅仿制化石,以及與本地大學和技術機構合作開發的電子蟑螂。

《Matahari》 by Olivia Lee
(圖片來源:Olivia Lee 提供)
匯聚了如此耀眼的設計師和策展人陣容,外界普遍期待本屆新加坡設計周將媲美去年的影響力。錢伯斯對上一屆設計周贊不絕口,特別稱贊了“Atelier HOKO 的沉浸式展覽《READ:BOOK?》、Forest & Whale 探索失眠問題的《SLEEP:LESS》,以及 Hans Tan 感人至深的《HEAL:REPAIR+》。這些展覽共同構成了我所見過最令人難忘、最發人深省的設計周之一——放眼全球也是如此?!?/p>
至少,今年的活動既是一場慶祝,也是一份藍圖,展示了設計如何繼續成為國家進化的驅動力。對林國龍而言,設計周更深層的雄心“從來不僅僅是關于美學。正如我們過去所做的那樣,我們希望它能激勵所有人以創造力、創新和意圖去塑造未來。”

《金繕2.0》 by Supermama
(圖片來源:Supermama 提供)
除了主要展覽和裝置外,本屆設計周還將展示亞洲各地設計師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前沿作品。從咖啡渣衍生的創新材料到受傳統炊具啟發的太陽能灶具,以下是設計周開幕時值得關注的部分亮點預覽。
2025新加坡設計周亮點推薦
Banda 工作室:意式濃縮咖啡椅(Espresso Chair)

(圖片來源:Image)
印度尼西亞每年產生1000萬噸咖啡廢料,這讓本地工作室Banda的設計師 Cokorda G. B. Suryanata 開始思考不同的解決之道。他與 Bell Living Lab 合作,利用意式濃縮咖啡粉餅的壓縮技術,開發出一種類似軟木的材料——C-Foam。最終,這把椅子讓你仿佛坐在回收的咖啡殼上。這款可平板包裝、可堆疊的椅子采用模塊化組件和不銹鋼結構,并配有一個巧妙的背包掛鉤椅背。
Yoon Seok-hyeon:《Ott:生生不息的傳承》

(圖片來源:Image)
韓國設計師Yoon Seok-hyeon發現了一個問題:陶瓷釉會阻礙陶器的回收利用。他的解決方案是徹底放棄上釉。相反,他在燒制后的粘土上涂覆 ott——一種從東亞漆樹中采集的天然樹脂。成品將古老智慧與現代可持續性相融合,通過重新構思傳統的漆藝和染色方法,將其應用于木材、紡織品和設計物件上,創造出既實用、可持續又美觀的傳統陶瓷涂料替代品。
Studio Ryte:腳手架椅(Scaffold Chair)

(圖片來源:Ken Sun)
隨著香港建筑業逐漸淘汰那些極具城市標志性的復雜竹制腳手架,又一項傳統工藝開始淡出人們的記憶。Studio Ryte通過其“腳手架”系列,執著地堅守著這項瀕臨消失的傳統。自鎖結構利用了竹子天然的柔韌性,僅通過旋轉即可鎖定部件,無需任何合成緊固件。采用負責任采購的竹子和回收的腳手架材料制成的模塊化長凳、書架和雕塑燈,邀請用戶像香港的城市腳手架工那樣攀爬、布置和互動。
Tan Wei Ming:《折疊——重塑黃金》

(圖片來源:Image)
馬來西亞每年生產740億只橡膠手套,設計師Tan Wei Ming從不可避免的次品中看到了象征意義上的“黃金”和潛力。她與 Big Hand Creation 合作,將瑕疵手套轉化為一系列優雅的燈具,既贊頌了橡膠的柔韌特性,又探索了新的形態和應用,證明通過巧妙的設計介入,一個行業的廢料可以成為另一個行業的財富。該項目希望激勵其他制造商跨行業進行可持續創新。
Olivia Lee:《Matahari》

(圖片來源:Olivia Lee 提供)
Olivia Lee注意到新加坡每年每平方米1500千瓦時的太陽輻照度,從中看到了未來主義形態的設計潛力。她的 Matahari 炊具系列將陶土與金屬反射板相結合,創造出一款引人注目的分層太陽能灶具,其設計靈感源自東南亞炊具的特色。從各個角度看,它既是離網烹飪,也是對人類與這顆最近恒星之間陽光關系的冥想。Lee 的設計將歷史美學與當代可持續性相連,證明太陽的無限豐沛始終可以通過模擬技術觸手可及。
Supermama:《金繕2.0》

(圖片來源:Supermama 提供)
設計工作室 Supermama 借鑒了日本傳統的金繕修復藝術,并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碎片缺失了怎么辦?他們的金繕2.0技術使用鍍金的3D打印樹脂進行重建,而不僅僅是修復。算法生成的生長圖案和數字紋理取代了丟失的陶瓷碎片,而骨架狀的網格結構則將一切固定在一起。他們修復的“ONE Singapore 2024”盤子和采用生成式蠟染圖案的花瓶,展示了傳統工藝與尖端技術如何成就美麗的破碎,甚至更完美的回歸。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