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從何時起,市面上刮起了一陣「痛」風:從創意包掛、貼紙美甲,到 Miu Miu、Coach 等奢牌推出的痛包痛鞋……再到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洞門信徒與抽象包掛——年輕人正在用自己喜歡的飾品裝飾一切!傷荷包的同時,卻換來了滿滿的情緒價值,“痛”并快樂著。這就是痛文化。

▲不少明星都是“痛”的忠實愛好者



▲大牌小牌們的痛包包掛



▲洞門信徒們的創作?
@便便汪仔王子 @ちゃちゃ @茉莉Mira
「痛」文化始于日本御宅族群體,如今痛文化已實現破圈,不再局限于二次元小眾愛好。它已經融入了大眾生活,成為一種潮流趨勢和消費習慣,甚至成為品牌方吸引年輕消費者的“流量密碼”。那這股風潮對我們設計師來說有什么啟示?又該如何借其勢,創造更具共鳴的設計?今天,讓我們走進「痛風」。


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到“痛系”作品時,都會忍不住感嘆:“這信息量也太爆炸了吧!” ?

沒錯,痛之核心要義就在于大膽展示所愛。于是,當心頭好太多難以取舍時,就自然堆疊出了這種目不暇接的超密度、極繁視覺效果。而這種幾乎溢出屏幕的濃烈情感,也能在茫茫人海中精準吸引同好原地認親。

在時尚穿搭配飾這一塊,可以說是痛的絕對勢力領域區!而痛包是入門級單品。




▲經典款痛包形式:自帶PVC展示窗,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創意




▲掛飾痛包:帶火掛飾痛包的miu系包掛
無論是自帶 PVC 展示區的經典痛包,還是自由懸掛的包掛,都已成為年輕人行走的個人廣告牌。2024 年初Miu Miu 率先掀起包掛風潮,在多款手袋外掛滿繽紛配件,引領極繁裝飾趨勢。之后從玲娜貝兒、Jellycat 到 Labubu,幾乎每個時髦精包上都有幾個小包掛。




▲引領痛鞋的鼻祖 Crocs


▲痛鞋已經蔓延到所有品牌的鞋!不再局限于crocs。


▲英國時尚品牌Ashley Williams推出的痛鞋。它的痛思路與經典款痛包類似,都是通過pvc塑料來展示素材內容。


▲很有痛感的日本設計師品牌yushokobayashi。它的痛思路是用各種材質拼貼在鞋表面,同時對鞋帶、鞋舌等結構進行改造。
可以看到,痛鞋也已從洞門鼻祖 Crocs 蔓延至所有鞋型:運動鞋、芭蕾鞋、馬丁靴、帆布鞋……光鞋舌、鞋帶就有超多痛法,甚至還涌現出做痛鞋的品牌!





不僅如此,手機殼、耳機、眼鏡、掛鏈,甚至美甲與妝容,都成為痛學家們的靈感載體。萬物皆可“軟裝”,一切都能成為表達喜好和態度的畫布。

品牌們也逐漸看明白了,年輕人吃「痛」 這一套,于是也紛紛下場加入。?


▲周大福、老鳳祥等推出與ip聯名的痛金產品。


▲Gentle Monster 推出可以痛鏡架的新款墨鏡



▲麥當勞在全國 13 個城市開設了「麥麥島」。
而小紅書近期舉辦的“ RED LAND ”活動,將上海復興島改造成了一座痛島,堪稱痛界迪士尼。



▲在痛島上有眾多熱門動漫、游戲 IP 和超還原的置景。可以選擇身份,領取專屬裝備包,沉浸式開啟主線劇情。一路收集物資、兌換限量周邊,還能和NPC對暗號、解鎖隱藏副本,仿佛闖進了現實版游戲。
痛文化也正在重新定義城市公共空間。不只是簡單地給車身貼上貼紙,真正厲害的「痛」,建立在對 IP 的深度理解與載體創新之上。



▲比如香港的 Chiikawa 痛地鐵,閘機音色變成角色的聲線,車廂屏幕播放主題動畫,從座椅、墻壁到天花板完全沉浸,通勤秒穿二次元。







▲天馬航空的“皮卡丘號”痛機


▲公交聯名ip的痛巴士
除了痛時尚、痛城、痛島,更有甚者,還會痛房間、痛工位,痛爹媽(?)!萬物皆可痛,早已不是一句口號。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對「痛風美學」有了初步印象。痛視覺是個復合體,它從不局限于單一風格。可以是復古昭和、Y2K甜酷、酸性金屬,也可以混搭各種視覺基因。但其本質,始終是一場極繁主義的實踐:即拒絕留白,追求信息量、裝飾性和視覺密度的最大化。

事實上,這股痛風早已吹進平面設計領域。我們能肉眼可見,主流設計風格由冷靜克制的國際主義極簡風,轉向更具情緒張力的表達。

無論是早些年的新丑風、土味美學、鄉鎮美學,還是最近流行的抽象瘋感設計,都與「痛」一脈相承——與主流背道而馳且強調視覺可以先于邏輯打動人心。?接下來,就為大家拆解幾個打造「痛感」的設計要素。

照片基礎,裝飾就不基礎。之前提過痛感的主要來源就是極繁,所以裝飾至關重要。




傳統的拼貼是用零散的圖形拼湊成完整的作品。而痛感拼貼是用圖片、貼畫在原本的圖片上進行二次創作,有點類似于應援小貼畫或賽博手帳本。這種方式可以讓畫面瞬間熱鬧起來,看似隨性的組合,反而構建出全新的視覺敘事。


痛系視覺絕不懼怕顏色,甚至相反,色彩越豐富、越飽和、越碰撞,才越對味。高對比、熒光色、漸變疊涂……都是制造視覺沖擊的利器。

痛感的設計是秩序的反義詞,主打一個隨意,網格什么的也不太需要。



常見手法包括無空隙排版,將負空間徹底用元素填滿;或使用同一元素循環排列、堆疊、變形。無需復雜構圖,甚至僅憑「滿」就足以傳遞強烈風格。



重新解構童年符號、生活元素,或借用、改編不同文化中的經典元素與流行梗,進行二次創作。關鍵并非還原,而是以熟悉元素制造新鮮趣味,引發共鳴。



▲@硬毛狗

▲@蒼蠅公主
痛系設計格外重視互動體驗。通過巧妙的交互設置,邀請觀眾參與其中。比如將擺件設計為可懸掛式,或可替換圖案的產品。使產品超越單純觀賞成為生活方式的載體,讓用戶能夠自主創造新玩法,

痛文化的背后是年輕人消費觀念、審美表達和社會情緒的集中體現。


▲閑魚發布的《2025閑魚二次元痛文化報告》顯示,國(產)谷的交易額在2025年第一季度明顯超過了日(產)谷。(ps:谷=物料)


▲國內谷子經濟市場規模呈上升趨勢,增長速度加快。2024年市場規模達1689億元,較2023年增長40.63%。而泛二次元用戶規模也在逐年遞增,2024年達5.03億人,同比增長率為2.65%。
痛文化的爆發固然得益于明星帶貨、品牌營銷和國漫熱潮,但其內核是滿足了當下年輕人對自我表達的強烈需求,是對主流單一審美的抗議。


而潮流總是循環往復,當下痛系穿搭風格,也能讓人聯想到日本經濟低迷時期的原宿風。極繁背后,也藏著一代人的時代情緒:當現實令人失望,語言無力表達,視覺便成為情緒的出口。
對設計師與品牌而言,痛文化可能只是一陣風潮,但它也可以是理解時代情緒與把握年輕消費群體偏好的方式。它令人意識到設計不能再是單向輸出,而要轉變為能夠容納用戶創意、可定制、可延伸的開放式系統。未來創意與商業兼具的好設計,或許正藏在這種「痛并快樂著」的極致表達之中。
撰寫:max
文章排版:max
校對:max
圖片來源:1.@ashley Williams 2.@yushokobayashi?
3.@Gentle Monster 4.miumiu 5.@香港鐵路 6.@chimeat rui 7.@newjeans 8.@kidultdreamies
9.@學點舊的 10.@蒼蠅公主 11.@硬毛狗 12.@艾媒咨詢
13.@fruits雜志 14.@soft thumbnail 15.@哭喊中心 16.@redland 17.@周雨函_ 18.@西栗軋 19.@lunalace 20.@brocconey 21.@monster gene 22.@stinkypigbae
23.@crocs 24.@issue card 25.@某一伊 26.@暴風圈
Reference:1.為什么“痛文化”能吸引年輕人?如何順勢打造商業新爆款@ret睿意德2.“入侵”三次元的“痛文化” 正在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寵兒?
3.上海RED LAND痛島刷屏:年輕人在“痛”里狂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設計便利店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