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行業正在經歷幾十年來最大的變革,率先理解這一轉變的設計師將定義下一個時代的競爭優勢。
宏觀視野
雖然目前有78%的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但僅有19%的公司從中獲得了實質性的收入增長。
缺失的一環是什么?戰略性的設計思維。
那些將設計師與人工智能一同置于戰略崗位的公司,其增長速度是對手的兩倍。
人工智能是你的新創意材料
每位設計師都精通其材料:
當你走進建筑設計師的工作室,你看到的不僅僅是漂亮的草圖。你看到的是一位懂得鋼材如何彎曲、混凝土如何凝固、地基如何承重的人。
時裝設計師不僅僅繪制漂亮的裙子。他們能通過觸感區分絲綢和緞子,懂得不同面料如何垂墜以及如何隨人體運動。
工業設計師懂得不同塑料如何注塑成型,以及金屬在壓力下如何疲勞。
人工智能只是需要掌握的另一種材料。但你不是在學習它的物理屬性,而是在學習它的行為模式、它如何解讀輸入、它的失敗之處以及它的擅長領域。
從執行末端到戰略核心
這里有一個重大的轉變:人工智能已經將設計從流程的末端移到了開端。
證據何在?在人工智能相關的職位描述中,設計技能的重要性現已超過技術專長。公司需要的是能夠塑造人工智能輸出的人,而不僅僅是使用它的人。
這一轉變的真實案例
Netflix 的人工智能個性化推薦:設計師不僅僅創建電影海報的變體,他們還架構了整個系統,該系統決定哪些視覺元素能引起不同觀眾群體的共鳴,并定義引導AI推薦行為的意圖模式。
Spotify 的「每周發現」:設計團隊工作在音樂推薦算法和用戶心理學的交叉領域,精心打造感覺像是偶然發現而非機械推送的體驗。
Tesla 的界面設計理念直接塑造了全自動駕駛系統與乘客的溝通方式,將復雜的人工智能決策轉化為人類直觀的理解。
Nike推出了人工智能驅動的足部掃描技術和由設計原則指導的虛擬助手,確保用戶在不同觸點之間的切換感覺像是一個連貫統一的體驗。
Grammarly:其AI建議背后的設計思維,在提供幫助和避免侵擾之間取得了平衡。這種微妙的校準需要同時理解AI的能力和人類的心理。
設計師職責的擴展
作為一名戰略設計師,你需要定義公司在人人都能獲得類似AI能力的市場中如何實現差異化。你現在需要負責:
1構建能夠學習的系統:你不再設計靜態界面,而是在創建能夠學習、演進并智能適應用戶行為模式的系統。
2定義AI的意圖模式:你不僅僅設計用戶看到什么,還在定義AI如何解讀和響應用戶行為。當用戶在購買前猶豫、滑動跳過某些內容或反復使用特定功能時,由設計師決定這些信號的含義以及系統應如何適應。
3創造無縫體驗:現代體驗涵蓋語音、視覺、手勢和文本交互。你需要確保跨不同觸點的交互感覺是統一的。
4在AI速度下保持質量:你需要在AI帶來的高速交付節奏下保持質量標準。這意味著構建能夠跨越數千個AI生成變體進行擴展,同時保持品牌一致性和用戶信任的設計系統。
5以人為本的AI:你定義如何將人類價值觀編碼到自動化系統中。
6以及更多此刻我甚至無法預見的職責……
這不再是像素級的精雕細琢,而是業務架構的搭建。
競爭的賭注
那些將設計視為基礎設施的公司,正在創造感覺貼合情境、輕松自然且富有人情味的體驗。他們不僅僅是在使用AI,更是在定義AI在其市場類別中應有的行為方式。
那些未能完成這一轉變的公司,最終只能得到由默認AI行為塑造的脆弱產品……這些產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
機遇所在
87%的高管預計未來三年內AI將帶來收入增長,而已經實現這一目標的公司,正是那些從第一天起就將設計思維融入其AI戰略的企業。
將在新格局中蓬勃發展的設計師,未必是技術最嫻熟或最具藝術天賦的人。他們是那些始終保持無盡好奇心的人,那些將混沌視為機遇的人,那些對整合我們周圍各種凌亂、不成熟的實驗想法感到興奮的人。
這些設計師將定義產品路線圖。他們將創建工程團隊賴以構建AI驅動功能的框架,這些功能將讓人感覺貼合情境、輕松自然且富有人情味。
那些正在構建未來競爭優勢的公司,正在尋找能夠在此層面思考的操盤手。未來屬于那些懂得掌握AI并非要取代人類創造力,而是要懂得如何構建人機協作并將其擴展到整個商業生態系統的設計師。
問題不在于你明天是否還能發揮作用。而在于你是否已準備好幫助塑造AI與人類在決定企業成敗的層面進行協作的方式。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