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將于10月24日至26日盛大舉行,屆時全城都將洋溢著藝術的氣息與創意的碰撞。以下是從埃爾姆格林與德拉塞特到芭芭拉·克魯格和達什·斯諾的精彩亮點。

隨著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的到來,整座城市都充滿了創意與藝術的邂逅——從凱·阿爾托夫在Tramps畫廊巴黎首展空間的神秘新作,到莫蘭·莫蘭畫廊展出的達什·斯諾私密寶麗來照片,再到特納獎得主海倫·馬滕通過混合裝置表演《30場暴風雪》在耶拿宮進行的轉型創作,該作品通過雕塑、視頻和現場表演描繪人類經驗。
此外,希臘藝術家瑪麗埃塔·馬夫羅科達托將一家豎琴商店重新構想成對城市孤獨感的憂郁研究;而在圖爾戈中學,尤金·金川和A-POC Able三宅一生通過導覽和工作坊探索光、面料與技術詩意的交匯點。還有激進的出版和新書發布活動,其中《Pina》雜志將在After 8 Books于巴黎國際藝博會組織的活動上慶祝其第二期的發行,該期雜志收錄了法證建筑學組織的展覽。
晚間,千萬別錯過總部位于柏林的策展平臺Trauma,他們將于10月23日在位于Rue de Belhomme 13號的地下俱樂部U122AE舉辦一場音樂、藝術與表演之夜。除了主展會,請務必前往沃日廣場、弗魯瓦薩爾街7號以及巴黎國際藝博會——這些藝術盛會匯聚了當今全球當代藝術領域一些最令人興奮的聲音。
2025年巴黎巴塞爾藝術展十大看點
Tramps畫廊:凱·阿爾托夫

凱·阿爾托夫作品
(圖片來源:凱·阿爾托夫)
凱·阿爾托夫近期剛在巴黎的于斯諾畫廊和現代藝術館舉辦過展覽,此次他又重返巴黎,為Tramps畫廊空間揭幕,帶來一場引人入勝的新展示。本次展覽最初在菲利庫迪的卡索利工作室首展,這是其第二篇章,匯集了繪畫、素描、紡織品、雕塑物件以及在隔斷墻上精心布置的攝影選段,這些選段展示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并放大了畫作本身所蘊含的細膩而棘手的美。
阿爾托夫是他這一代最受尊敬的畫家之一,長期探索個人形象、記憶與物質性相互交織的領域。他那些密集、晦澀的構圖游走在虔誠與譫妄之間:預期將看到充滿脆弱人物、褪色織物和神秘符號的內部場景,每個碎片都暗示著一個可能永遠無法完全窺見的整體,這也是阿爾托夫藝術實踐的核心挑釁。本次展覽的呈現反映了巴黎的城市特質,與夏季在意大利展出的那個版本的空靈開放感形成對比。
地址:開羅通道,亞歷山大街33號,第二區。展至12月7日,周二至周六,11:00-19:00
達什·斯諾:莫蘭·莫蘭畫廊「腐肉」展,由耶普·烏格爾維格策劃

達什·斯諾作品
(圖片來源:紐約達什·斯諾檔案及莫蘭·莫蘭畫廊)
莫蘭·莫蘭畫廊以其新巴黎項目空間的首展「腐肉」揭幕,這是一個由耶普·烏格爾維格策劃的關于美國藝術家達什·斯諾(1981–2009)寶麗來攝影的回顧展。「腐肉」記錄了9/11事件后、社交媒體興起前的2000年代初的紐約,捕捉了滑板愛好者、派對常客、占屋者、潮人們在一個消費主義、狹隘愛國情緒和名人狂熱高漲的世界中穿梭的景象。
斯諾出生于著名的德梅尼爾家族,游走于亞文化和藝術界名流之間,不幸于2009年因用藥過量去世,年僅27歲。烏格爾維格將斯諾與波德萊爾對腐朽之美的迷戀聯系起來,在「腐肉」展中,將這位藝術家定位為一位先知和浪漫主義者,其作品轉譯了模擬時代的終結感。斯諾的攝影遠非僅僅是市中心的傳奇,它們記錄了現代主義脆弱的詩意,其顆粒感的模擬質感捕捉了一個處于數字統治邊緣的世界。
地址:圣吉爾街5號,75003巴黎,展期:2025年10月21日至11月29日
尤金·金川 x A-POC Able 三宅一生

(圖片來源:尤金·金川與A-POC ABLE 三宅一生)
日本藝術家尤金·金川與A-POC Able三宅一生的合作代表了視覺藝術與以設計為主導的紡織研究之間的對話。該項目源于金川與A-POC Able創意總監宮前義之三年交流的成果,起始于金川持續的繪畫系列《我內心的光與影》(2021年-),該系列最初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在巴黎建筑師田根剛設計的場景中,該裝置突出展示了一種新開發的"比特級織物",這種織物通過編織密度而非染料實現從黑到白的轉變。展覽除了展出金川的相關作品外,還陳列了測試件、原型和工作工具,同時包括由金川和宮前義之進行的導覽以及現場工作坊。該展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藝術與技術合作檔案,今年晚些時候將在東京和大阪繼續呈現。免費入場,但需預約。
地址:圖爾戈中學,伏爾泰街40號,75003巴黎。時間:10月24日至25日(11:00-19:00);10月26日(11:00-18:00)
Cheruby x Viscose 雜志:「時尚感官」

塔納特·特拉達空肖像
(圖片來源:塔納特·特拉達空)
本周,巴黎聚焦于視覺藝術,但《Viscose雜志》卻將音量調高到了藝術博覽會上很少給予空間的東西:聲音。這本獨立時尚評論雜志于2021年在哥本哈根和紐約之間創刊,以其精心編輯、概念驅動的主題批判性剖析時尚與時尚產業,吸引了眾多忠實讀者。
現在,為了在巴黎發布《第08期:聲音》(同時重印《第07期:氣味》),《Viscose》與上海藝術團體Cheruby將巴黎國際藝博會變成一個感官思維的現場實驗。10月24日,他們將特邀泰國聲音藝術家塔納特·特拉達空,呈現新委約作品,探索如何"聆聽"而非"觀看"風格,將質地和節奏轉化為聲音形式。與特拉達空一同亮相的還有瑞典香氛團體Store Skuggan,他們帶來名為"Monkeyflower"的香水,其靈感來源于一種曾芬芳四溢卻神秘失香的花朵,詩意地沉思了失去、變異與消亡。
地點:巴黎國際藝博會,10月24日
海倫·馬滕:「30場暴風雪。」,由Miu Miu呈現

(圖片來源:Miu Miu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 海倫·馬滕的《30場暴風雪。》)
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公共項目合作伙伴的第二年,Miu Miu呈現特納獎得主藝術家海倫·馬滕的新委約作品《30場暴風雪。》。這場裝置與表演的混合體在五個雕塑平臺及相應的視頻作品中展開,通過童年、社群、性、內在性和失落等主題,勾勒出一幅松散的人類經驗氣象圖。
馬滕以其充滿語言張力的組合裝置和符號運用而聞名,在耶拿宮,她進一步探索了語言如何棲居于物質形態,在《30場暴風雪。》中構建了她所謂的"情感地圖"。該表演與涉足實驗歌劇和舞臺設計的戲劇導演法比奧·切爾斯蒂奇以及聲音藝術家比阿特麗斯·狄龍共同開發,引入了30個角色,這些角色與其說是演員,不如說是符號系統、姿態或化為人形的天氣鋒面。
地址:耶拿宮,巴黎,10月22日至26日(預展:10月21日)
Airbnb x 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與洛朗·普利讓的策展體驗」
繼2024年合作之后,Airbnb與巴塞爾藝術展繼續合作,在展會的全球各站點推出一系列新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在巴黎,這一倡議具體化為由洛朗·普利讓主導的私密導覽式邂逅,普利讓以其眼光犀利的紀錄片(《簽名香奈兒》、《前夕》)而聞名;作為一名記者和諷刺作家,他已成為時尚界最機智的評論者之一。
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Oh La La!」項目(由普利讓策劃)的一部分,一批精選畫廊將在周中重新布置他們的展位,根據展會一周內不斷變化的能量來重構他們的展示。普利讓的導覽為此過程提供了難得的內部視角,結合了他的幽默與文化洞察力,以及與藝術家和畫廊主的幕后對話,并可進入展會的收藏家休息室。
此次合作強調了Airbnb和巴塞爾藝術展如何重新構想酒店服務作為一種文化中介形式,在這里,開放、好奇心和對話取代了排他性。周五場次尚有少量名額,此體驗承諾帶來獨一無二的巴黎式洞察力與智慧的融合:由一位最敏銳的記錄者引導的藝術世界之旅。
Massimodecarlo Pièce Unique:埃爾姆格林與德拉塞特

(圖片來源:托馬斯·蘭內斯攝影,由MASSIMODECARLO提供)
一件新的裝置作品透過臨街的櫥窗日夜可見,描繪了一位畫廊助理癱坐在辦公桌后,面前放著一臺打開的筆記本電腦。她精疲力竭了。總部位于柏林的二人組埃爾姆格林與德拉塞特的這件裝置,部分是表演性的無限遞歸,部分是寓言式的鏡子,它讓路人直面勞動、可見度與機構儀式的模糊性。她是睡著了,是心不在焉,還是在默默抗議?這種荒誕感既幽默又令人不安,是埃爾姆格林與德拉塞特藝術的標志,并呼應了《普拉達馬爾法》(2005)和他們在2024年于奧賽博物館舉辦的展覽「賬單」,其中倒置的男性形象顛覆了傳統等級制度。
《2025年10月》將這些關切壓縮到一個人類代理者身上,一個畫廊生活的微觀世界,它消解了批評與虛構,并質問在日常的展示劇場中,還有什么未被看見。畫廊的Instagram賬號捕捉到的路人反應與作品本身一樣說明問題。
地址:蒂雷納街57號,75003巴黎,展期:2025年10月
瑪麗埃塔·馬夫羅科達托:「市中心布魯斯」
位于第十二區藝術高架橋,該區域以其手工藝作坊聞名。希臘藝術家瑪麗埃塔·馬夫羅科達托在"The Harp Store"呈現「市中心布魯斯」,她構建了一個幽靈般的內部空間,繪畫、視頻和雕塑殘骸在此交匯,喚起的巴黎既是主題也是癥狀:一個被自身形象永久縈繞的城市。馬夫羅科達托以其創新的攝影方法聞名,常使用微距鏡頭和實驗性光學技術,將她自身的視力障礙反映到作品中。由此產生的柔焦、近乎抽象的圖像類似于眼睛、風景或內部空間,消解了自畫像與感知本身的界限。這些作品如同翻譯行為,將視覺的不穩定轉化為記憶、身份和集體愿景不穩定的隱喻。
在「市中心布魯斯」中,她將這種探究延伸至巴黎的建筑和氛圍,創造出一個既具電影感又內省的裝置。她此前曾在倫敦的Brunette Coleman等地展出,馬夫羅科達托持續 rigorous 地探究我們所居住的空間如何塑造并映照我們的內心生活。
地址:豎琴商店,多梅斯尼爾大道107號,75012巴黎。10月22日開幕
芭芭拉·克魯格 x Performa x Item Idem:「發售」(2025)

芭芭拉·克魯格,《無題(滑板)》,2017年。出鏡者史蒂夫·羅德里格斯,Performa 17委約作品
(圖片來源:保拉·科特攝影)
很少有藝術家能像芭芭拉·克魯格那樣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視覺政治,她那些大膽的字體作品,紅白黑色調,充滿挑釁的女權主義色彩,塑造了我們看待藝術中權力與說服力的方式。為紀念Performa成立20周年,克魯格的《無題(發售)》與Item Idem合作回歸,推出限量多語言服裝系列,印有她的標志性口號,現已翻譯成法語和阿拉伯語。
該項目最初為Performa 17構思,從廣告牌轉移到身體,將批評轉化為流通。印有"你的目光擊中這件襯衫"等宣言的 oversized 連帽衫和T恤,將穿著行為變成一種異議形式。由羅絲李·戈德伯格創立的Performa長期將表演擴展到社會領域——在這里,藝術成為商業的鏡子:證明一件T恤依然可以是一種政治姿態。
10月20日中午12點開幕(線上及Item Idem巴黎門店同步發售)
No Tax空間:瑞芭·梅伯里與露西·麥肯齊:「變態還是偵探?」
由弗雷迪·菲施利和尼爾斯·奧爾森策劃的這場尖銳展覽將瑞芭·梅伯里和露西·麥肯齊聚集在一起,對權力、作者身份和情色勞動進行了挑釁性的探索。在No Tax空間街機般的櫥窗內,壁畫、素描和合作作品上演著控制與共謀:梅伯里的實踐將政治支配與視覺藝術融合,指揮其服從者在她的命令下創作,探究男性氣概、勞動和權威。而麥肯齊則以細節錯綜復雜的錯視畫和建筑干預聞名,她探究真實性、幻覺和制度權力。
在展覽中,可購買《變態還是偵探?》出版物,該書由瑞芭·梅伯里和露西·麥肯齊創作,呈現了由瑪麗·坎菲特主持的藝術家間深度對話,由No Place Press(MIT Press)出版。書中包含蘇珊·芬利的文章和后記,延伸了展覽的主題。展覽與出版物共同揭示了情色、勞動和藝術創作交織的動態,使其成為對權力、表演和作者身份感興趣者的必看展覽。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