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的幻象》? 澤德·尼爾森(英國),2025年度攝影師,專業組野生動物與自然類獲獎作品,索尼世界攝影大賽
這張拍攝于上海野生動物園黑猩猩館的照片,其手繪背景的藝術性令人驚嘆,卻只為人類觀眾營造了虛幻的慰藉。在中非雨林的天然棲息地,黑猩猩終日棲息于樹冠層。作為非人靈長類中社會結構最復雜的物種,野生黑猩猩族群規模可達20至150只。
人類僅用地質史上彈指一瞬的時間,就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數千萬年未有的劇變。科學家稱之為"人類世"——屬于人類的地質紀元。未來地質學家將在巖層中發現塑料沉積、化石燃料燃燒殘留物和城市混凝土遺跡等人類活動的鮮明印記。我們正通過侵占棲息地迫使動植物走向滅絕,卻不愿直面這種喪失。內心深處對自然的渴望,讓我們成為舞臺布景大師——在被我們摧毀的世界里,精心編排著人造的'自然體驗'。"澤德·尼爾森耗時六年跨越四大洲,記錄人類如何用精心設計的仿真環境,掩飾對自然世界的破壞性影響。

**2025索尼世界攝影大賽正式落幕,英國攝影師澤德·尼爾森憑借震撼系列作品《人類世的幻象》摘得年度攝影師桂冠。**這位備受贊譽的攝影家從專業組十大類別獲獎者中脫穎而出,其作品以獨特視角審視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我們如何制造虛假的自然場景,卻回避人類干預造成的真實生態創傷。

"過去六年間,我一直在探索人類如何沉浸于精心編排的仿真環境,以此掩飾對自然世界的破壞——我們已成為舞臺化'自然體驗'的操控大師。"尼爾森表示,"這類項目需要長期深入研究,大賽認可將幫助作品傳播,讓這個重要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除年度大獎外,倫敦頒獎典禮還揭曉了其他九大專業類別獲獎者。亮點包括尚塔爾·平齊記錄的印度少數女性滑板運動員群像,以及托比·賓德展現北愛爾蘭邊境代際隔閡的深度紀實作品,分獲運動類和紀實項目類獎項。

大賽同時頒發了公開組、學生組和青年組總冠軍。法國攝影師奧利維爾·尤尼亞以捕捉摩洛哥傳統騎兵表演的動態瞬間贏得公開組榮譽;秘魯學生米卡埃拉·瓦爾迪維亞展現智利女子監獄生活的系列作品獲得學生組大獎;16歲臺灣少年吳典輯憑借威尼斯海灘日落時分滑板少年騰空的剪影,成為年度青年攝影師。

2025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獲獎作品全覽

《無題》? 尚塔爾·平齊(意大利),專業組運動類獲獎作品
"18歲的施拉達·蓋克瓦德來自馬哈拉施特拉邦欠發達地區,如今在浦那生活。她為擔任體育用品店保安的父親送午餐時偶然接觸滑板,現已成為全國冠軍。照片中她身著白色紗麗,在浦那滑板公園完成'飛臺抓板'動作。
在這個14億人口國度,女性滑手屈指可數。"粉碎父權"項目記錄她們如何對抗偏見與威脅,將滑板轉化為反抗父權的武器。通過跌倒與爬起,這些女性挑戰刻板印象,在城鄉 reclaim 公共空間。有人借此逃避包辦婚姻,有人獲得經濟獨立。正是這些簡單卻革命性的姿態,撼動著印度父權體系。"

《分裂的青春》? 托比·賓德(德國),專業組紀實項目獲獎作品
"'若出生在街角鐵皮隔離墻另一側,我就會成為英國人。多么荒謬——我對文化、傳統、宗教和政治的認同竟完全取決于出生坐標。'貝爾法斯特小說家保羅·麥克維的這段話,折射出北愛爾蘭年輕人成長的特殊語境。攝影師指出:'在歐洲,幾乎沒有哪個地區像北愛爾蘭這樣,歷史沖突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日常生活。'無論是實體隔離墻還是心理隔閡,和平協議后出生的新一代,仍在承受代際遺留的張力。"

《當埃舒跨越大西洋庇護子民》? 吉·克里斯(巴西),專業組人像類獲獎作品
"這張肖像記錄了非裔巴西宗教實踐者伊納格·卡盧安納化身奧里沙神埃舒的瞬間,象征被奴役的約魯巴人被迫遷徙時帶來的信仰。作為連接物質世界與精神領域的信使,埃舒對受壓迫群體具有特殊意義——他們相信神明能將自己的祈禱傳達至彼岸。巴西薩爾瓦多。
《姆昆巴》項目持續記錄非裔巴西社區面對宗教迫害的韌性。項目名稱源自剛果古語中對靈性領袖的尊稱(后被當地社會扭曲為貶義詞匯)。過去三百年間,近500萬非洲人被販賣至巴西。他們不僅失去自由,其信仰體系更遭受系統性打壓。盡管56%巴西人具有非洲血統,但因懼怕迫害,僅不到2%公開承認信仰非裔宗教。作為修行中的祭司,攝影師通過神圣肖像,挑戰偏見并頌揚這些構成巴西文化基因的精神傳統。"

《羅納爾多》? 勞拉·潘納克(英國),專業組視角類獲獎作品
"我們在這個復雜世界里遇見了開普敦平原區的兩位跨性別少年——羅納爾多與塔布斯。他們的自我發現與重生之旅,在充滿暴力的社區中展開。對這兩個少年而言,青春期意味著剝落舊身份,擁抱真實自我以獲得力量。
放學回家本是再普通不過的日常。這個項目通過手工沖印、拼貼等實驗手法,展現南非開普敦平原區青少年穿越幫派交火區的生死通勤。詩歌、膠片攝影與藍曬法等多元媒介,共同構建出社會裂痕中青春期的私密肖像。"

專業組獎項表彰杰出攝影系列

《漂洗纖維》? 尼古拉斯·加里多·胡格特(秘魯),專業組環境類獲獎作品
"迪奧尼西婭、尼爾達和布勞利亞正在湖中漂洗新染的羊駝毛纖維。天然染料的獨特之處在于與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化學染料會釋放毒素,而這些植物染料能完美融入環境。
《紡織煉金術》項目記錄秘魯庫斯科 Chinchero 地區 Pumaqwasin 工匠的古老染色工藝。三種染料原料分別為:產生黃色的 qolle 灌木花,生成赭石綠的 ch'illka 灌木,以及能制作絳紫色的胭脂蟲。工業化生產與氣候變化正使這些需要數百小時精細工作的傳統技藝瀕臨消失。"

《發射前夜,拜科努爾航天中心》? 瑞安農·亞當(英國),專業組創意類獲獎作品
"2021年12月7日,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中心,聯盟號MS-20運載火箭矗立在發射臺。這是日本億萬富翁前澤友作太空之旅的前夜,他隨后在國際空間站度過了12天。
系列闡述:新冠疫情間,藝術家偶然申請了dearMoon月球藝術駐留計劃——2018年,前澤友作宣布在全球遴選8位藝術家共同搭乘SpaceX星際飛船進行為期一周的繞月飛行。作為百萬申請者中唯一的女性成員,亞當沉浸航天領域三年,卻在2024年6月遭遇任務突然取消。這張照片成為人類未竟太空夢的見證。"

《生命循環》? 彼得·弗蘭克(德國),專業組靜物類獲獎作品
"這些影像捕捉事件間的閾限空間——時間仿佛在此延展,意義保持流動。物件的并置引發超現實聯想,所有元素維持著脆弱的平衡,仿佛下一秒就將被打破。畫面凝固在決定性瞬間前的靜止狀態,如同世界重啟前的短暫屏息。"

《藤本壯介之西參道公廁》? 烏蘭娜·斯維圖查(加拿大),專業組建筑與設計類獲獎作品
"東京廁所計劃"是澀谷區城市改造項目,邀請普利茲克獎得主等頂尖建筑師設計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公共衛生間。這組影像記錄了這些建筑藝術品與城市肌理的對話。"

《都市化》? 木野青藤(日本),專業組景觀類獲獎作品
"福山市被日本鋼管株式會社選為新煉鋼廠址時,地方政府以引進企業為榮,但部分居民不滿地貌劇變。這張合成照片疊加了1940-60年代檔案影像。
日本戰后經濟高速增長期(1945-1973)的代價是嚴重環境污染。作為島國,其資源限制還導致人口分布失衡。攝影師利用民間歷史影像檔案,促使觀眾反思發展代價與可持續未來。"

青年組、學生組與公開組優勝作品

《騎兵墜馬》? 奧利維爾·尤尼亞(法國),公開組年度攝影師,動態類
"多數摩洛哥傳統騎兵表演照片聚焦鳴槍瞬間,而這幅作品揭示了這項運動的危險性——當騎手被馬匹甩落時。"

《內院》? 米卡埃拉·瓦爾迪維亞(秘魯),學生組年度攝影師
"瓦爾帕萊索女子監獄的內部庭院。該項目通過建筑空間、探視動態等影像,探討女性監獄的復雜生態。"

《運動中的日蝕》? Dian-Ji Wu(中國臺灣),青年組年度攝影師
"2024年暑假拍攝于洛杉磯威尼斯海灘滑板公園。攝影師在黃金時刻捕捉到滑手騰空剪影,傳遞出那一刻原始的能量與自由感。"

精選文章:

UI/UX設計中的創造力與功能性平衡之道

原始、精致、富有彈性:14個項目展示混凝土砌塊作為設計語言

AI與Web3時代的知識產權:創作者不可忽視的博弈

人工智能對藝術家意味著什么:威脅、工具還是合作者?

米蘭設計周:青苔覆蓋的電話亭里藏著AI語音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