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網站ArchDaily揭曉了“2025ArchDaily中國年度建筑大獎”的榜單。

獲得冠軍的是深圳福田中學校園設計。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張超)

亞軍由昆山絲竹滑板公園獲得。

昆山絲竹滑板公園(圖源:SoBA建筑設計事務所,攝影:Holi)

季軍則是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三期 · 東畔科創中心。

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三期 · 東畔科創中心(圖源:SOPA 祚誠建筑)

深圳福田中學的校園設計,顛覆了傳統校園的封閉模式,更以“城市中的城市”為核心理念,重新定義了教育空間與城市、社區、自然之間的關系。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胡康榆)

往年獲得冠軍的“最美建筑”,通常都是博物館之類的文化建筑,今年則是學校建筑拔得頭籌,好想到這個學校里去體驗一下,重新做一回學生。

在學生時代,周遭的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校園的建筑與周邊環境,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塑造他們的個性與思維方式。

01沒有圍墻的深圳福田中學

正在重新定義校園空間

在我們通常的印象中,從小學到高中的校園就像“教育的機器”,都是規整肅穆、功能單一的,圍墻將孩子們與外部世界完全隔絕開。

而深圳福田中學,則拆除了圍墻。

學校沿主干道的邊界不再是圍墻,而是一個透明而有吸引力的立面,市民可直接從街道進入學校的“社會門廳”,通向為市民開放的一系列文體設施。朝向城市和校園內部的雙門廳設計,既開放了校園設施,又保障了學生的安全。

多條通道的設計,讓學生在校園里也能欣賞中心公園與遠方的CBD美景,不再與城市隔絕。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胡康榆)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袁小宜)

學樓和教學樓之間用廊橋連接,形成了街區的樣式,孩子們可以在其間活躍地穿梭互動。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胡康榆)

福田中學設計的一大亮點是,在校園建筑的5至7層,插入了一個“快捷通道”,在空中連成一個400米長的環線,形成“空中社交圈”。從A點到B點之間,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可以走最短的,也可以走最好玩的,還可以走風景最優美的……一切設計都是希望可以鼓勵孩子們在巨大的校園中去盡情體驗。

深圳福田中學(圖源:reMIX 臨界工作室,攝影:張超)

02未來校園:讓學校成為一座“小城市”

與社區共存

深圳福田中學,是2018年福田新校園行動計劃“8+1”建筑聯展中最受矚目的項目之一。深圳在建設學校這件事上是認真的,2022年春,南山區邀請了一批建筑師,開啟“百校煥新”專項行動,計劃在3年內對143所中小學、幼兒園進行改造更新,讓建筑師提前入場,一校一策做設計,探索校園空間的更多可能性。

在深圳的中小學改造中,許多改造后的校園就像是一座“微型城市”,居民就是孩子們。

比如深圳福強小學的設計,采用了“混合空間”的設計手法,把很多公共場所分散安排在教室周圍,給學生們帶來探索迷宮的感覺,充滿了“科幻感”和“童話感”。

校園中大尺度的屋頂花園、中尺度的內院、小尺度的天臺成了不同的戶外學習空間,多層次的空間設計,讓孩子可以在不經意間找到新的興趣點,也為他們提供了能夠真正展示自我和看見他人的機會。

深圳福強小學(圖源:眾建筑,攝影:朱雨蒙)

校園的設計把社會、設計、學習、交流和玩耍串聯在一起,學校即是城市,讓學生們感知真實的、書本之外的知識。

深圳福強小學(圖源:眾建筑,攝影:朱雨蒙)

在深圳的“百校煥新”中,很多學校都開始嘗試向社區敞開懷抱,比如圖書館、籃球場周末向社區開放,學校門前的空間為居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休憩場所,學校的欄桿可以作為附近居民的晾曬場……

龍崗創星學校,對學生和市民友好的共享騎樓(圖源:都市實踐,攝影:TAL)

“百校煥新”的總策劃周紅玫還做出了大膽的設想:未來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幼兒園、小學后續可以改造成社區中心、養老中心,今天的設計要為未來預留好空間。

學校社區化、傳統校園空間靈活化是未來的趨勢,谷歌教育最近發布了全球報告《教室的未來》,提出在美國,使用混合設計的教學空間的學生,在閱讀和數學測試中的表現明顯優于傳統學校的學生。

(圖源:Archdaily)

世界上的很多學校都在進行“打開學校空間”的嘗試。

2024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日本建筑師山本理顯,致力于通過建筑創造條件,增加人們相聚和互動的機會。

在子安小學的設計中,貫通的寬大陽臺連接各個教室,形成靈活空間,亦形成與操場可以產生交流的公共場所,促進了上千名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子安小學(圖源:普利茲克獎官網,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子安小學(圖源:普利茲克獎官網,照片由Mitsumasa Fujitsuka提供)

衢州第六實驗學校的設計,創新性地引入?“校園街道”?概念,將教學空間、復合空間與創新空間分別比作樹根、樹干與樹冠,這些空間通過街道與連廊串聯,促進了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和探索。

衢州第六實驗學校(圖源:零壹城市建筑事務所LYCS Architecture,攝影:山間影像)

03嵌入自然

讓上學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

今天的建筑師們正在重新構想學校,將其不僅僅視為學習場所,而是孩子們能夠全面成長的生態系統,將教育與游戲、探索以及與自然元素的融入相結合,教育空間被重塑為充滿活力的空間。

202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得主弗朗西斯·凱雷在非洲家鄉設計的甘多小學,不只是一所學校,也是一片綠洲。凱雷發起“種植杧果樹”計劃,因為營養不良在甘多很常見,而芒果是當地人重要的營養來源。此外,杧果樹還為學校的孩子們提供了可以乘涼、玩耍的綠蔭,通過照料杧果樹,也培養了孩子們的責任感。

甘多小學(圖源:普利茲克官網,照片由Erik-Jan Ouwerkerk提供)

路易斯·康認為,樹下的空間是教育空間的起始,而自發的教育和學習行為只有在適宜的空間環境下才會發生。

深圳荔園外國語小學的設計,就保留了場地中原來的“小森林”,在校園中,樹林、土壤、陽光、風和四季等自然元素可以真實地被感知,而這些將成為學生們的美好記憶。

深圳荔園外國語小學(圖源:直向建筑,攝影:Arch-Exist)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新校區,仿佛是一個微縮的熱帶雨林,這里有豐富的植被和生物聚落。整個校園就像一個自然教育的課堂,每一層都有空中花園,學生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自然探索。

喬木與灌木模擬生態系統最天然的狀態,攀緣植物從地面蔓延上去,和建筑連成一個整體,綠植不僅是生態的呈現,也是包裹校園的屏障。

深圳國際交流學院新校區(圖源:李曉東工作室,攝影:UK Studio)

04學校建筑

首先應是孩子的“庇護所”

現在,因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極端事件在各地不時發生,學校建筑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心理健康的因素,學校建筑首先應是孩子的“庇護所”,設計要考慮學生的體驗。

2018年,國際建筑界權威雜志《建筑評論》將這座伊朗的一座孤兒院選為2018年度AR House awards的冠軍。

由ZAV Architects為伊朗孤女所打造的這座孤兒院,專門收容7—16歲的女孩們在此生活學習,它所體現的人文關懷很值得我們參考。

伊朗孤兒院(圖源:ZAV Architects)

為了保證女孩們免受外界的打擾,孤兒院被磚墻包圍起來,還利用一種巧妙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獨特可調節的陽臺,蓋上頂篷后,可以讓女孩們雖身處戶外卻可以不戴頭巾,免于束縛。

伊朗孤兒院(圖源:ZAV Architects)

寧波惠貞高級中學,設計了一個3000平方米的“空中森林”,連接各棟教學樓的各個樓層,建筑師馬迪說,他想建造一座“可以認真浪費時間”的學校,讓學校不那么令人討厭。

寧波惠貞高級中學(圖源:靠近設計事務所/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集團)

“空中森林”的立體交織游廊、天臺迂回的漫步道,都可以適度地阻擋視線,讓青春期的孩子們有一個小小的藏身之處,可以獨處片刻,不用擔心時刻被監視。

學校的心理老師也籌備了戶外輔導課,讓孩子們坐在花草中間練習正念。

寧波惠貞高級中學(圖源:靠近設計事務所/浙江工業大學設計集團)

結語

學校建筑,不僅僅是一個容納課堂的物理場所,更是塑造孩子認知、情感與價值觀的“精神容器”。

構建理想校園的探索,不僅是設計空間,更是通過空間重塑教育的靈魂。

未來的教育空間,終將走向“人建空間,空間塑人”的共生循環。

參考資料

《2025 ArchDaily 中國年度建筑大獎揭曉!》(Archdaily)

《福田中學校園設計》(reMIX 臨界工作室)

《在高密度的深圳,走進一座始終“未完成”的校園》(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作者:吳丹)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鳳凰空間

精選文章:

品牌建設是系統而非活動:數字時代的身份演變

2025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組獲獎名單揭曉

UI/UX設計中的創造力與功能性平衡之道

原始、精致、富有彈性:14個項目展示混凝土砌塊作為設計語言

AI與Web3時代的知識產權:創作者不可忽視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