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臨時、靈活且深植傳統的建筑形式,竹棚架技藝——尤其是竹制戲棚建造技術——已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漫步香港街頭,尤其在繁華城區,幾乎每五分鐘就能遇見一處竹棚架。這種取材于竹子的搭建方式,憑借其資源豐富、可持續、靈活適應及高度可擴展的特性,成為香港最具標志性的建筑元素,廣泛應用于建筑維護、節日舞臺及體育賽事等臨時工程。

然而,這道曾經無處不在的城市風景正逐漸消逝。隨著熟練工匠老齡化、年輕從業者稀缺,加之日益嚴格的建筑法規,香港發展局于3月17日宣布計劃在公共工程中"推廣金屬腳手架使用"。這意味著建筑署將要求至少50%的政府項目采用鋼架。雖非明令禁止,這一政策被視為竹棚退出公營建設的開端。

官方解釋源于安全隱患——自2018年起,竹棚事故已致23人死亡。但社區認為深層原因在于:老齡化工匠斷層、2023年高層工地火災中竹棚加速火勢蔓延的教訓,以及鋼材在工程標準化方面的優勢。本文追溯竹棚的文化意義,反思關鍵事件,探討其在香港建筑身份中的演變。

歷史繪畫中的竹棚架。圖片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via Wikipedia

短暫與永恒:竹構如何塑造文化傳統

如前所述,以戲棚技藝為代表的臨時竹構在香港備受推崇。一座功能齊全的節慶戲臺常能一夜成型,配以炫目招牌與鮮艷裝飾,彰顯獨特的文化儀式感。這種神奇轉變被紀錄片《竹棚劇場》生動記錄。而竹子的多用途性,在長洲太平清醮等民俗活動中尤為突出。

節慶核心是三座18米高的"包山"——覆滿食用包子的竹構塔樓。歷史上,竹子因輕便易運、可重復使用且成本低廉,成為搭建包山的理想材料。竹竿巧妙捆扎垂直升騰的景象,既是工藝奇觀,也是深刻的文化符號。

傳統竹制包山。圖片來源:Chong Fat via Wikipedia (CC BY 2.0)

節日的"搶包山"比賽中,攀登越高意味著為家族帶回越多福氣。但1978年塔架坍塌導致百余人受傷后,活動被緊急叫停。盡管禁令下達,這一傳統仍深植民心。對長洲居民而言,它不僅是慶典,更是身份認同與文化遺產的活態表達。

歷史包山竹架。圖片來源:英國國家檔案館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經多年呼吁,活動于2005年重啟,但安全規范全面升級:選手需預先篩選,塔數減至一座,最關鍵的是——竹架被鋼架取代。這一轉變具有象征意義:鋼材被視為更安全可靠的選擇。盡管竹構消失,傳統得以延續,卻也引發思考:若包山可替換,戲棚會否步其后塵?

搭建中的竹棚戲臺。圖片來源:Chong Fat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輕、強、無處不在——竹棚構建香港

從新建大廈到空調安裝,竹棚長期是香港建設的支柱。其應用范圍極廣——從公屋到諾曼·福斯特設計的匯豐總行大廈(當時全球最昂貴建筑)都曾使用竹架??梢哉f,今日香港天際線是立于竹架之上的奇跡。

竹棚圍繞的香港在建大樓。圖片來源:Matt Ragen via Shutterstock

竹子的普及有其道理:可重復使用、可持續,且物理特性特別適合高密度城市。它可現場加工,僅需簡單工具;一兩名工人即可搬運組裝,無需重型機械;高強度重量比使其既能支撐摩天大樓建設,也能服務家居小型工程。

香港竹棚工人。圖片來源:CEphoto, Uwe Aranas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數十年來,竹棚已發展出成熟的工藝體系,擁有專業工匠和明確搭建規范。相比工業化鋼架,其成本優勢顯著,因而深深扎根于香港建設日常。

活態結構與現代標準:竹棚的十字路口

然而挑戰不容忽視。首要問題是標準化:與規格統一的工業木材不同,天然竹材的壁厚、抗拉強度等參數差異顯著。盡管國際社會已嘗試建立竹材分級認證體系,這類框架在香港尚未普及。更大的矛盾在于:竹棚通常由持證工匠事后驗收,缺乏前期結構計算文件,這種"先建后審"模式與現代建筑規范存在張力。

搭建中的竹棚。圖片來源:Chris 73 via Wikipedia (CC BY-SA 3.0)

竹棚被視為"活體結構"——使用中需不斷重新捆扎、調整。這種動態的手工藝過程雖是其魅力所在,卻與現代法規追求的"預先核準、標準化執行"理念相悖。

2017年尖沙咀竹棚。圖片來源:jordan-merrick/Unsplash

易燃性亦是隱憂。2023年某高層工地火災中,消防系統尚未完全啟用,竹棚加速火勢蔓延,致大火燃燒九小時并波及相鄰建筑。雖非起火主因,竹棚在事故中的角色引發對公共安全的深刻反思。

面對法規演進與公眾審視,香港站在抉擇關口:如何平衡竹棚的傳統價值與現代安全標準?竹構的未來不僅取決于其性能,更關乎城市對傳統與技術共生的想象力。

精選文章:

超越極簡主義:在產品設計中探索日式與禪宗美學的靈魂

9個平面設計技巧,助你實現10倍社交媒體增長

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商業應用中的UI/UX設計?

2027年AGI預測:24個月內即可實現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你的工作,但它無法奪走你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