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時代廣場的中心,一場人工智能(AI)營銷革命正在上演。一家保健品商店內,英國科技初創公司Hypervsn的彈出式展位展示著等身全息影像——一位頂著亮粉色頭發的虛擬人形化身正透過櫥窗向路人揮手。

不遠處,瑞典快時尚巨頭H&M正提供一種全新的沉浸式購物體驗。其旗艦店設有布滿鏡面的虛擬試衣空間,鼓勵顧客在試穿時創作社交媒體內容。而上個月,H&M更因用"數字孿生"技術克隆30位真人模特引發全球熱議。

這些AI生成的復制品既令人興奮也激起爭議。當真人數字克隆在時尚等依賴形象的行業日益普及時,關于未來工作形態、報酬體系與身份認同的倫理問題正變得迫在眉睫?!都~約時報》最新報道指出,這已引發文化經濟領域的深層討論。

解密數字孿生技術

在紐約這個科技、時尚與金融交匯的AI創業熱土,數字孿生的潛力被普遍看好。開發者、投資者與品牌方相信,通過克隆人類身體與人格,我們將進入"雙線生活"時代——當本人在沙發上休息時,其數字分身可代為工作。但現實果真如此簡單嗎?

對于那些身份被克隆卻缺乏明確權益保障的勞動者,這意味著什么?

數字孿生的制作始于對個人獨特身份的精細采集,包括聲音、性格、體態和面容——這些均屬于知識產權(IP)范疇。當簽約成為數字克隆公司的素材源時,當事人即授權生成式AI復制其全部生物特征:個人身份、獨特外貌與技能。

倫理困境浮現

數字孿生的興起倒逼著尚在演變中的倫理框架建設。行業先驅娜塔莉·蒙比奧特(HourOne聯合創始人)提出"虛擬人類經濟"概念,描述這個新興領域。當前,HourOne、Synthesia和Soul Machines等公司正競逐市場主導權,其數字分身應用涵蓋時裝走秀、企業培訓視頻到在線教育。

所有權問題尤為突出。以H&M為例,真人模特將獲得"公平報酬",包括數字分身持續使用費。該公司聲稱模特保留形象使用權,但行業合同標準仍參差不齊。多數數字克隆公司僅支付初始采集報酬(涉及全身掃描、語音錄制和動作捕捉),而對數字形象長期價值的界定依然模糊。部分企業采用分成模式,有些則直接買斷——這引發了對個人數字形象公允估值的質疑。

傳統娛樂行業的形象權合約已無法適應AI生成新內容的能力。整個行業正在實時創建倫理標準,各公司的透明度差異顯著。

"頭獎經濟"加劇資源壟斷

對于模特、攝影師等形象工作者,數字孿生正重構勞動與報酬體系。美國勞工學者安德魯·羅斯稱之為"頭獎經濟"——知識產權成為"少數幸運兒的閃耀獎杯",而多數人面臨更嚴峻的生存壓力。時尚學者范明霞(Minh-Ha Pham)則揭示數字技術如何強化時尚博客圈的贏家通吃結構。

新西蘭學者蕾切爾·貝里曼與米莎·卡夫卡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準社會關系(粉絲對網紅名人的單方面親密感)已成為行業成功的關鍵。這意味著成功的數字分身可能進一步鞏固頂級模特的優勢——他們憑借現有粉絲基礎實現收入倍增,而普通從業者則要同時對抗人類競爭者與AI替代品。

種族、性別與性向的數字化困境

這種資源集中現象在虛擬空間的種族、性別表現方面尤為嚴峻。近十年來,完全虛擬的時尚模特如舒杜(23.7萬Instagram粉絲)日益走紅,與巴寶莉、路易威登等品牌合作。這類數字形象往往將身份標簽扁平化、商業化,呈現服務于品牌利益的"凈化版多樣性"。

雖然基于真人的數字孿生可能比純虛擬形象更真實,但仍可能強化現有的不平等。不過從另一角度看,通過與可協商報酬的真人綁定,數字孿生或許比企業完全掌控的合成形象更公平。

光環之下的真實挑戰

我們對AI數字孿生的著迷,或許正讓我們忽視更緊迫(且古老)的問題——需要審視支配創意勞動的經濟結構。這場辯論不僅關乎AI監管,更在于如何確保新型勞動形式的公平報酬。當數字孿生技術持續進化時,我們必須建立保障創意工作者權益的監管框架。在關注技術潛力的同時,更需要將對話轉向支撐這些技術的經濟體系與權力結構。

精選文章:

風箏節抽象營銷大盤點:當品牌把腦洞放上天

大作洗眼 | 2025米蘭設計周、櫻花季品牌限定…視覺創新!

無印良品以和紙重塑日常紙袋美學

OMA/重松象平操刀首爾迪奧展覽:建筑與時尚的夢境交響

2025年網站設計十大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