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網頁設計師”曾是你所能擁有的最酷職位嗎?那時 Photoshop 7 還是尖端科技,Template Monster 就是我們當年的 Dribbble。如果你在點頭,那你很可能和我一樣,是一位千禧一代的設計師,親眼見證了現代史上最劇烈的職業轉型之一。
最近我時常回想這段旅程,尤其是看著新晉設計師們直接投身于“產品設計”這類我入行時根本還不存在的崗位。意識到我的職業路徑讀起來就像整個設計行業演進的時間線,這種感覺真的很奇妙。
Template Monster 的年代
讓我們回到一切的起點。那是在2003年,我是一個眼里有光的年輕設計師,手握盜版 Photoshop 7,夢想著創造出下一個偉大的網站。“網頁設計”在當時就是字面意思:設計網站。不是體驗,不是用戶旅程,不是轉化漏斗。就只是網站。

所有東西都是方方正正的。我是說,所有東西。用表格做布局、固定寬度的設計,如果你真想炫一下,或許還會加一個 Flash 片頭,讓訪客等上30秒才能看到網站內容。我們那時覺得自己就是藝術家。
Template Monster 是我們靈感的圣杯。花上數小時瀏覽“商業”、“個人”和“娛樂”等類別,每個模板都比上一個更精美。說實話,我甚至不確定那個網站現在是否還存在,但它塑造了整整一代設計師,那時我們認為漸變和陰影就是最高級的。
最棒的部分是什么?大多數美國公司都把這類工作外包給了像我這樣的印度自由職業者。我們參與了這場不可思議的全球轉變:只要你有 Photoshop 和穩定的網絡連接,設計工作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回首望去,我們早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遠程工作的先行者。
平面設計的淘金熱
隨后在2005年左右,情況發生了變化。大公司開始設立印度辦事處,突然之間出現了一個叫做“平面設計師”的新角色。美國人出概念,我們負責執行整個 campaign:宣傳冊、傳單、名片、整套品牌視覺識別。
這成了新常態,說實話,感覺就像中了頭彩。網頁設計很酷,但平面設計?那可叫專業。那是與真實品牌合作,做真實的 campaign。
我記得我當時瘋狂學習 InDesign,因為突然之間每個人都需要印刷物料。從像素到點,從 RGB 到 CMYK,從為屏幕設計到為紙張設計。感覺就像在學習一門全新的語言。
到了2010年,平面設計無處不在,工作量驚人。我在德勤期間,每天要趕出1-2本手冊。不是因為我速度特別快,而是市場需求如此。純粹的量。更多的 campaign,更多的物料,更多的一切。
我們是生產機器,并且我們樂在其中。
充滿困惑的“UX”年代
接著到了2015年,突然每個人都在談論一個叫“UX設計”的東西。
說實話:我當時完全不知道UX是什么意思。用戶體驗?這到底涉及什么?我們做網站的時候不已經在設計體驗了嗎?
但設計行業就是這樣,你要么適應,要么被落下。所以和其他人一樣,我開始在簡歷里加上“UX”。不是因為我懂,而是因為這似乎是行業的大勢所趨。
好笑的是,我們當時都在裝懂。職位描述要求“UX/UI設計師”,我們都點頭附和,仿佛這就是我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的事。盲人引領盲人,但不知怎的,居然也行得通。
Coursera 證書競賽
時間快進到2020年,谷歌在 Coursera 上推出了他們的 UX 設計專業證書。七門課程,號稱能把你無論之前是做什么的,變成一名正規的 UX 設計師。

隨之而來的是我見過的最激烈的在線學習競賽。LinkedIn 被記錄自己學習谷歌UX課程歷程的人淹沒了。每個人都在沖刺,爭當第一個完成課程、曬出證書、證明自己是“真正”UX設計師的人。
2020年和2021年的 LinkedIn 非常瘋狂。我的信息流里全是谷歌UX證書。就像看著整個行業在疫情期間集體決定重塑自我。從某些方面看,這很美。從另一些方面看,這完全是一片混亂。
平心而論,這個課程確實不錯。但每個人都把它當作通往UX正統地位的“黃金門票”,這種方式既滑稽,也說明了在這場轉型中我們有多迷茫。
AI 產品設計時代
現在我們到了2025年,游戲規則再次改變。AI 不再只是一個流行詞;它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技能,正在重塑我們所做的一切。大多數UX設計師都已轉向產品設計角色,因為,面對現實吧,我們現在都在構建AI驅動的產品。
但有趣(也略帶 depressing)的地方來了:我們遇到了內容過載。
現在就去 Behance 搜索“網約車應用”吧。我敢打賭,你會找到成千上萬個看起來驚人相似的案例研究。相同的用戶流程,相同的解決方案,相同的設計模式。曾經獨特的洞察,已經變成了模板化的方法。
我們從用 Template Monster 尋找網站靈感,變成了用 Behance 模板做UX案例研究。媒介變了,但模式依舊。
每個人都在設計相同的金融科技應用、相同的外賣平臺、相同的冥想應用。曾經定義優秀設計工作的原創性,已經被民主化到不再特殊的程度。
這一切意味著什么
回顧這20年的旅程,我意識到我經歷的不僅僅是一次職業演變,而是好幾次完整的行業重塑。從網頁設計師到平面設計師,再到UX設計師,再到產品設計師,每次轉變都感覺像是從頭開始。
但我學到的是:核心技能不是 Photoshop、InDesign 或 Figma,不是知道襯線體和無襯線體的區別,也不是理解色彩理論。核心技能是適應性。
每隔幾年,行業就會要求新的東西。新工具、新方法、新的問題思考方式。蓬勃發展的設計師不一定是最有才華的,但他們是最能適應的。
如今成功的設計師不僅僅是擁有最好作品集的人。他們是那些預見到AI浪潮并學會與之協作而非對抗的人。他們在構建產品,而不僅僅是界面。他們在解決商業問題,而不僅僅是讓東西變好看。
設計進化的未來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如果歷史可以借鑒,我們可能離下一次巨大轉變還有五年左右。也許是AR/VR界面設計,也許是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的東西。
作為千禧一代設計師,美好之處在于我們已經證明了自己可以重塑自我。我們已經做了四次。無論接下來發生什么,我們都能搞定。
但有時我確實會懷念那份簡單。早期的網頁設計時光有一種純粹感,那時我們最關心的是網站在1024x768分辨率下看起來好不好。而現在,我們要為無限的屏幕尺寸、多平臺、AI交互以及跨越物理和數字世界的用戶體驗而設計。
進步是美好的,但也令人疲憊。
你的故事
我可以自豪地說,我親身經歷了從網頁設計師到AI產品設計師的完整進化。這個過程混亂、困惑、興奮,有時也讓人不知所措。但我不會用這段旅程交換任何東西。
今天的行業與我起步時幾乎毫無相似之處,而這正是它如此迷人的原因。我們不僅僅是為當下設計;我們正在為未來的一切奠定基礎。
你的設計進化故事是怎樣的?你是否從表格布局開始,最終卻設計起了AI產品?你是否經歷了2020年偉大的“認證熱潮”?你還在試圖弄清楚“產品設計”到底是什么意思嗎?
在評論中分享你的旅程吧。經過二十年的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都在共同摸索前行。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