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玩樂之物,如今卻以專業身份登場——昔日的玩具產品,如今已成為建立信任標準、引領設計趨勢、定義創意產出未來的中堅力量。

使用 Google Imagen 4 制作

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意正在高速變革。不久之前,它還只是一個供你玩耍的玩具——你輸入一個有趣的提示詞,算法就會生成一張圖片,要么完全符合你的要求,要么就隨機跑偏到滑稽的領域。但在短短幾年內,昔日的派對把戲已變得至關重要。科技巨頭和初創公司正在激烈角逐,以定義視覺創作的未來。這不再僅僅是輸出漂亮的圖片,而是關乎哪些公司將在我們用于創作、編輯的工具領域脫穎而出,或許最重要的是,關乎我們能夠信任哪些圖像。在這場理念之戰中,Google DeepMind 做出了大膽的嘗試。他們以典型的科技風格,將一項嚴肅的創新以“Nano Banana”這個 playful 的名字包裝起來。起初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內部玩笑,但實際上,它是 Gemini 2.5 Flash Image 的代號,這是一個用于AI圖像編輯的下一代系統。

在我們輕松的呈現方式背后,實際上是對視覺內容處理方法的重新思考——它比我們使用了幾十年的工具更快、更精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可靠。

過去,文生圖工具的主要業務是用幾個詞拼湊出完整的場景。結果往往天馬行空、難以預測,有時簡直令人驚嘆。但Nano Banana并非如此。它并不試圖無中生有地創造藝術——它的強項在于精確、可信和編輯。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永不疲倦的專業級照片編輯器。使用Nano Banana,你可以輸入一張圖像并要求進行通常需要設計師數小時才能完成的修改。你想改變背景但保留主體?很簡單。你需要同一個人臉在多輪編輯中保持一致?沒問題。你想將多張參考照片融合成一張渾然一體的圖片?它也能做到。

而且,這一切都在幾秒鐘內完成。過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工的工作,現在瞬間即可完成——其效果足以滿足商業項目或專業設計的需要。另一個關鍵特性是我們嵌入每一幅作品的SynthID。我們加入了可見和不可見的標記,指明它是由AI生成的。與那些專注于抽象和天馬行空的藝術生成器不同,我們更傾向于成為一個超級增強版的Photoshop助手模式。我們快速、一致,并且能精準理解您作為用戶對系統的期望。

技術內幕:這些系統如何工作

目前,我們用于圖像生成的主要是擴散模型。可以想象,起點不是空白畫布,而是完全的靜態——就像電視機超出接收范圍時的模糊嘶嘶聲。AI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一步地對此進行“去噪”,直到您所要求的圖像顯現出來。這就像看著雕塑家從大理石上一點點鑿刻,直到一個人像顯露出來。

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擴散模型與Transformer的結合——Transformer正是支撐GPT等大型語言模型的革命性架構。Transformer非常擅長處理細微差別和上下文。這意味著模型不僅能理解“椅子上的貓”,還能解讀形容詞、風格、情緒以及您話語中的精細細節,從而產生更好、更連貫的結果。在編輯方面,我們看到它們通過上下文學習更進一步。與從零開始生成所有內容不同,AI會記下關鍵元素——您的臉、您的衣服、背景——并且只更改您要求更改的部分。這正是Nano Banana最擅長的地方。它可以在保留您微笑的同時換一個新發型,更換背景天際線,或者在圖片中加入另一張照片,而不會丟失細節或真實感。這就像有一個能讀懂您心思的助手。

競爭激烈但引人入勝的格局

目前AI圖像生成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領域,每個平臺都在各自的方向上取得成功——我們看到:

Midjourney v7?—— 是藝術家和插畫師的首選,在繪畫風格化輸出方面表現出色。

Ideogram 3.0?—— 在圖像中生成清晰文字方面取得突破,使其非常適合用于海報、廣告和標識。

Stable Diffusion 3.5?—— 是開源且非常靈活的,這是希望擁有完全控制權的開發者和愛好者的選擇。

Adobe Firefly?—— 與Photoshop和Illustrator環境無縫集成,還提供法律保障和企業級信任。

Leonardo.ai?—— 面向需要品牌一致性和大規模、可重復生產的 studios(工作室)。

在可能性的邊緣是Runway Gen-3、Pika和Kling,它們正在將靜態圖像帶入動畫和視頻領域。這是下一個重大步驟:從靜態圖片到動態故事。該領域分為開放和封閉系統、藝術性與企業級可靠性、靜態與動態。但非常明顯的是,這個領域正在成長,創意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

真正驅動這些公司的是什么?

AI圖像生成不僅僅是為了制作漂亮的圖片。我們看到,對于開發這些工具的公司來說,主要問題在于控制從創意萌芽到編輯結束直至最終交付的整個創作過程。它們旨在成為所有視覺內容創作的首選,就像Adobe或Microsoft以其一體化解決方案所做的那樣。大客戶需要可靠性、法律保護以及可以在平臺中添加水印。創作者希望工作流程順暢。平臺公司希望創建能夠鎖定用戶并收集數據以改進模型的生態系統。真正的競爭不在于哪個AI能畫出最好的貓,而在于信任、集成度,以及哪家公司將在視覺內容的未來中勝出。

未來展望?

未來的12到24個月內,AI創意將以超越圖像質量的方式發生變革。我們正處在幾場大規模變革的邊緣:

? 萬物皆可動畫化 (Anything to Animation)?—— 我們看到靜態圖像工具采用動畫功能,視頻平臺將多個參考整合到單個流暢序列中。這是從靜態到動態圖像的飛躍——只不過是以機器的速度進行。

? 角色一致性 (Consistent Characters)?—— 告別每次都不一樣的面孔,迎來跨輸出保持同一身份的角色。這對故事講述者、營銷人員和游戲開發者來說是革命性的。

? 來源透明化 (Transparent Source)?—— 就像我們處理數碼照片的EXIF數據一樣,圖像將帶有水印和憑證以指明其來源。這不是為了扼殺創造力,而是為了在一個不能只看表象就相信視覺內容的世界中建立信任。

? 設備端創作 (On Device Creation)?—— 我們將看到更小、更高效的模型直接在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上運行。好處是處理速度更快、隱私性更強,并且無需云服務器即可更廣泛地使用強大工具。

? 智能設計助手 (Smart Design Assistants)?—— AI將不僅僅是生成圖像。它還將幫助進行布局、排版和管理品牌資產——從資產生成器演變為真正的創意伙伴。

最后感想

從Google playful 的“Nano Banana”的發布,到Midjourney的藝術性,我們看到AI圖像世界已經遠遠超越了新奇階段。重要的不僅僅是哪個系統能生產出質量最好的圖片,而是哪些系統最能融入創作者的日常工作中。非常明顯的趨勢是向多模態平臺發展,這些平臺包含圖像、視頻甚至3D,同時也嵌入了來源追蹤和信任信號。創意的速度在加快,訪問的便利性前所未有,協作程度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對創作者而言,問題不再是AI能否生產出他們需要的東西,而是哪種工具將在你的創意工具箱中占據永久的一席之地。

精選文章:

讓卡通栩栩如生:探索10種AI生成的卡通藝術風格

從網頁設計師到產品設計師:一位千禧一代的設計進化史

秋季過渡裝飾:17種方法讓你的空間既舒適又不擁擠

IFA 2025前瞻:不止于“人工智能”

從泰勒·斯威夫特到查莉·XCX,另類專輯封面潮流已經走得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