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這位法國設計師,你需要了解的一切:她開創了模塊化生活與鋼管設計,并將其與人文關懷和生活樂趣相融合

夏洛特·佩里安是少數幾位塑造了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發展的女性之一,在這個男性主導的行業里開辟了新天地。通過家具和室內設計,她的風格在順應那個時代不妥協的幾何形態的同時,也貼合了人體的曲線和日常生活的現實,并且沒有喪失使現代主義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大膽視野。盡管她經常與現代主義設計師勒·柯布西耶和皮埃爾·讓納雷合作,但佩里安以其自身的成就,在設計演變史上留下了持久的印記。
夏洛特·佩里安的生平與影響

夏洛特·佩里安,巴黎圣敘爾比斯廣場公寓工作室餐廳透視圖,1928年
(圖片來源:Felix Speller)
佩里安1903年出生于巴黎,曾在裝飾藝術中央聯合會學校學習(1920–1925年),之后確立了自己作為室內和家具設計師的地位。在她位于圣敘爾比斯廣場的公寓工作室里,她開創了摒棄裝飾細節、并采用鍍鉻鋼管等新材料的設計——例如她的「旋轉扶手椅」,將金屬框架與紅色皮革軟墊結合在一起。

圣敘爾比斯廣場公寓工作室房間復原,內有「可伸縮桌」(1927年,巴黎蓬皮杜中心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創造中心)和「旋轉扶手椅」(1927年,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這些椅子現已成為Cassina收藏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Felix Speller)
擺滿她自己家具設計的公寓,成為了她早期設計理念的體現——一個由光滑金屬和極簡形式構成的愿景。1927年,她在致力于前衛藝術的年度展覽「秋季沙龍」中,通過一個裝置藝術重現了這個空間。據說,勒·柯布西耶——他幾周前剛以「我們這里不繡靠墊」這樣輕蔑的言辭拒絕了佩里安的合作請求——看到這個裝置后,立即聘請她加入他與堂弟、建筑師兼家具設計師皮埃爾·讓納雷共同經營的工作室。
鋼管設計的先驅

Fauteuil Tournant 旋轉扶手椅, 1927, 來自 Cassina iMaestri 系列
(圖片來源:Le Corbusier, Pierre Jeanneret, Charlotte Perriand, Julien T Hamon)
佩里安一些最著名的作品誕生于她隨后十年與勒·柯布西耶和讓納雷的合作期間。除了為包括巴黎郊外的薩伏耶別墅和教堂別墅在內的建筑項目設計室內空間,據說她還向這兩位介紹了鋼管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
這種材料對于三款標志性設計的創造至關重要——「可調節躺椅」、「大舒適扶手椅」和「傾背式扶手椅」——它們展示了家具如何能夠適應工作與休閑的需求。剛性鋼結構與柔軟帆布或皮革的結合,造就了既實用又不失奢華的設計。

'LC4' 躺椅,設計者:勒·柯布西耶、皮埃爾·讓納雷、夏洛特·佩里安,1928年,Cassina iMaestri 系列
(圖片來源:Amandine Alessandra)
這些椅子在1929年的秋季沙龍中,于一個開放式模型公寓內展出。受當時盛行的「機器時代」——一個工業進步和機械化生產的時期——的啟發,勒·柯布西耶曾在1923年寫道,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而家具是其必要的設備。佩里安雖然認同那個時代大規模生產、平等主義的設計精神,但她為柯布西耶的技術方法注入了人文關懷和生活樂趣。
一張佩里安在1929年展覽上斜倚在躺椅上的照片此后成為了標志性影像,她放松的姿態,配上她利落的短發及膝裙,完美體現了佩里安及其同代人為自己所構建的那個進步的現代世界。
木制作品時期

(圖片來源:press)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佩里安對鋼管材料的專注有所松動,她很快開始擁抱稻草和木材等天然材料。她于1937年離開勒·柯布西耶的工作室,轉而追求自己的設計。
她的木質「自由形態」桌系列始于1938年,簡潔實用,同時又優雅精致。這些桌子為日常生活而設計,考慮了多樣的空間和人機工程學,常常展現出有機的輪廓。佩里安的傳記作者(也是她的女婿)雅克·巴薩克將其描述為具有「人性尺度上的詩意功能主義」。
日本歲月

(圖片來源:Charlotte Perriand Archives)
1940年,就在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前夕,佩里安遠航日本兩年,擔任日本政府的工業設計官方顧問。她1941年在東京和京都舉辦的展覽「選擇、傳統、創造」,通過日本工藝的視角,并運用竹、草等材料,展示了她自己的現代主義設計。

'Nuage' 云朵書架
(圖片來源:Felix Speller)
她在日本的時光對其風格走向至關重要,其后的作品明顯受到日本設計的影響:根植于自然——同時又高效且實用。
佩里安著名的「云朵」書架(1953年)據稱靈感來源于她在京都桂離宮看到的架子。她的模塊化、直線型設計結合了滑動面板、托盤和木制擱板,可以根據需要重新排列。多年來生產了多個版本,其富有韻律的網格構圖讓人聯想到蒙德里安的畫作活了起來。
模塊化與生活藝術

東京法國航空公司辦公室
(圖片來源:Archive Charlotte Perriand)
對佩里安而言,模塊化是實現靈活性和自由的核心。她恢復與勒·柯布西耶的合作,為其1952年馬賽的「馬賽公寓」設計了一個模塊化廚房,這個如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大型住宅樓開啟了粗野主義風格。這個緊湊的廚房配有內置櫥柜、易于清潔的鋁制臺面和多功能特性。一個帶有下方碗碟滑動門的吧臺實現了與生活區域的整合,讓使用者能夠保持可見,并與家庭生活相連。
佩里安相信家具、藝術和建筑應該被一同設計以實現「生活藝術」。1955年,在再次造訪日本時,她在東京的「藝術綜合」展覽中展示了這種方法。該展覽以一個完整的室內環境呈現,展出了她的家具設計以及她的朋友、當代藝術家費爾南·萊熱的藝術作品。
佩里安將這種方法應用于巴黎學生公寓項目的室內設計——墨西哥之家和突尼斯之家(均建于1952年)——在這些項目中,她與包括索尼婭·德勞內在內的藝術家合作色彩方案,并與讓·普魯維工作室合作家具。佩里安還于1952年與普魯維合作,為法國航空公司在剛果布拉柴維爾的辦公室和員工住房設計了模塊化的金屬和木質家具。
法國航空公司是佩里安的一個重要客戶——這一合作關系因她的丈夫雅克·馬丁在該公司工作而得到加強——她在1957年至1963年間改造了其在巴黎、倫敦和東京的辦公室,將實際的商業需求與現代性及舒適性的愿景融合在一起。「云朵」書架成為了標志性的空間隔斷,而配件和家具的模塊化方法則實現了靈活的配置。

(圖片來源:TBC)
佩里安的視野也延伸至整個建筑。早期工作專注于預制結構:她1934年設計的帶支柱的水邊木屋(Maison au Bord de l'Eau)旨在進行大規模生產(該設計直至她去世后,才于2013年由路易威登建造,并自此在各類展會中展出)。她于1938年與讓納雷設計的Refuge Tonneau山地庇護所,外形像一個未來主義的、飛船般的十二面體金屬外殼,內部則為松木結構;當時未能建成,后來由Cassina公司實現。

'Les Arcs' 滑雪度假村,攝于1988年
(圖片來源:Raphael GAILLARDE/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然而,在1967年,她領導了一個建筑師和設計師團隊,創建了法國阿爾卑斯山的Les Arcs滑雪度假村,這是她最大的建筑項目。該度假村由一系列反映其山地環境的棱角分明的建筑組成,擁有數百間客房,享有開闊的景色并配備極簡風格的家具。
佩里安于1999年,在她96歲生日幾天后,在巴黎去世,但她的遺產和影響力依然長存。近期重新興起的關注包括在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2019年)和倫敦設計博物館(2021年)的巡回回顧展,以及圣羅蘭和路易威登在2025年米蘭設計周上展出的她的作品。包括Cassina在內的主要品牌繼續生產她的設計,確保佩里安對現代生活的愿景能夠在我們今天的室內空間中延續。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