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占美國人口15%的神經多樣性群體而言,神經包容性設計可能決定了一個產品是能夠打開機遇之門,還是將其拒之門外。因為對于那些神經典型人群來說顯得大膽、有沖擊力的界面,對神經多樣性人群卻可能意味著感官過載。

但神經包容性設計不僅僅是一種道德責任;它同樣具有良好的設計意義。一種更寧靜、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法能夠提升所有用戶的體驗。

更廣泛的包容性設計也是如此,例如電視字幕。最初為失聰和聽力障礙用戶設計的功能,如今已成為幫助所有人在任何觀看環境下跟上對話和劇情的工具。同樣,清晰的移動端布局、易讀的字體和良好的對比度,在我們早上通勤邊點咖啡邊瀏覽郵件時,對所有人都有幫助。

希望將神經包容性設計融入您的品牌?以下是一些需要牢記的原則:

降低感官過載的風險

想象一下走進一個房間:音樂聲太大,有人在大聲講電話,燈光閃爍不定。而在這片嘈雜聲中,你卻被要求專注于手頭的任務。這就是一些數字體驗給神經多樣性用戶帶來的感受。

自動播放的動態效果和聲音、刺眼的配色、侵入式廣告以及閃爍的橫幅都可能導致感官過載。對于自閉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人士來說,這些不僅僅是干擾,還可能引發焦慮和情緒失調。

有幾種方法可以限制感官過載。提供關閉自動播放的選項是其中之一。自動播放視頻可能看起來很棒——但設計師應始終給予用戶選擇關閉的權利。即便是以自動播放影視劇預告片著稱的Netflix,也給了用戶按下暫停鍵的選項。

在光敏感度方面,高飽和度的配色方案可能是個問題,因此在適當的時候,設計師應考慮使用柔和、低刺激性的顏色。更寧靜的色調能減少認知負擔并限制干擾,使數字環境對更廣泛的用戶群體更加友好。

以Spotify 2015年的品牌更新為例,該公司將其柔和的綠色用戶界面配色換成了更鮮艷的色調。這一看似細微的品牌轉變,卻對使用該服務的用戶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社交媒體用戶也借此呼吁關注為感官敏感人群進行深思熟慮的UX設計的重要性。

Spotify細微的配色變化對用戶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社交媒體用戶借此呼吁關注 Intentional UX 設計的重要性。

保持簡潔

如果一項服務的設計讓用戶需要費力思考該做什么,他們很可能在開始之前就放棄了。這對于患有ADHD、閱讀障礙或執行功能挑戰的用戶尤其如此。對這些受眾而言,密集的內容、復雜的流程和缺乏節奏感的設計會令人精疲力盡。

挑戰往往不在于內容本身,而在于其呈現方式。設計師應建立起一種"下一步是什么"的預期和舒適的節奏來引導用戶,無論是在瀏覽目錄頁還是執行一系列特定操作。對于較長的任務,可以分解為易于理解的步驟,同時可以使用手風琴式菜單或選項卡來隱藏暫時不需要訪問的內容。

Shopify的結賬流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沒有用一個冗長的表單淹沒用戶,而是引導你一步步完成:首先是聯系信息,然后是配送詳情,最后是支付。通過只在流程的每個步驟提供必要信息,神經多樣性用戶感受到的壓力得以減輕。

部分用戶還需要系統確認操作是否按預期執行。細微的提示能起到很大作用;例如,Gmail和WhatsApp會確認消息已發送或已刪除。這類通知可以減輕焦慮,讓用戶對服務或產品本身留下良好印象。

意思要明確

神經多樣性用戶可能在閱讀、處理和解讀語言方面有所不同,尤其是那些有閱讀障礙、自閉癥或其他信息處理挑戰的用戶。因此,表意清晰至關重要。冗長的文本、習語、隱喻和不清晰的說明可能讓數字內容變得像需要破解的謎題。

內容應像交通信號燈一樣:直接、明顯、不可能誤讀。使用平實、直白的語言,避免行話或隱喻。清晰標注按鈕和鏈接,并配以簡單的圖標和圖像來減少歧義。目標是消除用戶誤解品牌意圖的風險,而且坦白說,這對神經典型用戶也絕非壞事。在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的時代,越簡單總是越好。

內容應像交通信號燈一樣:直接、明顯、不可能誤讀。

遵循用戶已知的慣例

當產品的行為符合我們的預期時,它們就贏得了我們的信任。當菜單移動、布局變化時,神經多樣性用戶可能會感到焦慮并可能脫離交互。Jakob Nielsen的第四項可用性原則——一致性和標準——在此適用。用戶不應在不同的應用中重新學習操作方式;熟悉的模式可以節省腦力,并使設計對所有人都更易使用。

我們在為一家英國大型零售商設計員工體驗應用時就應用了這一思路。面對涵蓋不同角色、年齡組、認知需求和母語的用戶群,我們必須依靠熟悉的用戶界面模式和最佳實踐的導航設計,以確保該應用能被最廣泛的用戶群訪問。需要記住的一條關鍵建議是:一致性并不意味著乏味;它意味著可用性。

讓個性化定制成為常態

"一刀切"的界面無法滿足神經多樣性用戶,事實上也滿足不了任何用戶。設計師需要創造能夠適應個體需求的體驗,例如提供調整文本大小的工具,以及使用體貼的字體和顏色來幫助減少視覺疲勞、增強專注力并保持用戶參與度。

這些功能應從一開始就成為設計討論的一部分,并原生內置或通過可信賴的工具實現,確保任何使用該應用或網站的用戶都能設計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體驗。

未來是神經包容性的

下一波包容性設計將比以往更加個性化、更具意圖性和動態性:

感官"Cookie":?歐盟用戶通過GDPR重新獲得了對其數據的控制權,那么感官體驗為何不可?這將使用戶能夠默認個性化設置動態效果、對比度和排版等;人們可以選擇低刺激性的體驗,就像我們現在處理Cookie一樣。

AI驅動的感官控制:?Slack和Notion的專注模式已經向我們展示了更寧靜的數字空間可能的樣子。但借助生成式AI,我們正在超越簡單的開關切換。像Spectrum這樣的應用已經能夠詢問用戶并根據反饋調整AI的響應方式。現在想象一下將其應用于感官輸入:當界面變得過于刺激時,AI可以幫助用戶調低各種設置。

情感自適應界面:?如果我們接受AI能夠響應用戶表達的需求,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它能感知用戶的感受會怎樣。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能夠識別面部表情和姿勢以監測用戶反應的應用,動態調整布局、簡化控件并根據情感線索做出調整。所以我們已經在路上了。AI可能很快就能無需用戶額外輸入,就使設計具有包容性。

這一切對設計意味著什么?首先,是減少雜亂,擁有更干凈、更清晰的界面。但這也意味著給予用戶更多控制權,讓他們決定如何與你的品牌互動。

我們希望神經包容性設計不再被視為事后補救,而是被認可和欣賞其本質:它是更具意圖性和影響力的設計。對神經多樣性用戶更友好的設計,對其他所有人也更好。

精選文章:

阿迪達斯推出全新寵物街頭服飾系列,時尚“散步”

建筑和家居專業人士對2025年抱有不同程度的樂觀態度

全球首發!日本最高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 2025百佳獲獎作品精彩出爐!

“固定-靈活-自由”框架如何打造更具適應性的品牌

探索《怪奇物語》的美學:藝術家與設計師的靈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