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隨著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博物館與畫廊展覽以及公共藝術裝置遍布這座法國首都,巴黎將化身為充滿活力與創意的舞臺。第四屆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再度回歸經過全面修繕的大皇宮,匯集了 206 家國際及本地畫廊,并在展場之外推出了豐富的公共活動項目。與此同時,第三屆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則在歷史悠久的馬伊森酒店舉行,呈現連接手工藝、歷史與當代創新的收藏級設計。
除了兩大展會,整個城市也融入了文化盛宴,多個新展覽、裝置藝術及特定場域項目陸續亮相。從協和廣場上空亞歷克斯·達·科爾特創作的巨型科米蛙裝置,到老佛爺基金會美術館內由人字拖組成的自動管弦樂團裝置;從卡地亞基金會新址的揭幕,到We Are Ona與印度·馬哈達維聯袂打造的花藝餐飲體驗——巴黎儼然成為一片充滿奇思妙想、對話與實驗的沃土。

圖片由 Alexander Kagan 上傳于 Unsplash
2025 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回歸大皇宮
2025 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將于 10 月 24 日至 26 日重返大皇宮,匯集來自 41 個國家的 206 家畫廊,其中包括 29 家新晉畫廊,以及近三分之一在巴黎設有空間的畫廊。展會分為三大板塊:"畫廊"單元展示國際畫廊項目的廣度;"新銳初現"單元致力于呈現 16 位新興藝術家的個人項目;"策展角落"單元則重點展示 1900 年以前作品的精心策劃的歷史項目。
在展場之外,由 Miu Miu 支持的公共項目將激活巴黎多個重要地標,如小皇宮、伊埃納宮及皇宮國家Domain,通過與該市主要文化機構合作開發的特定場域委任作品和裝置藝術,為這些場所注入活力。巴塞爾藝術展的標志性談話系列"對話"重返小皇宮,邀請藝術家、策展人和思想者就當代藝術與文化展開交流。展會還再次推出了"哦啦啦!"活動,邀請參展畫廊在 10 月 24 日和 25 日進行創造性的重新布展,今年該活動將以一個統一的主題為指導。
活動:?2025 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
時間:?2025 年 10 月 24 日至 26 日
地點:?大皇宮,巴黎第八區,艾森豪威爾將軍大道 3 號

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海倫·馬滕 —— 《30 場暴風雪。》由 Miu Miu 呈現
作為 2025 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公共項目的一部分,Miu Miu 呈現英國藝術家海倫·馬滕的重要新項目《30 場暴風雪。》,該作品在伊埃納宮展出。這是馬滕的首個大型表演作品,與戲劇導演法比奧·切爾斯蒂奇和作曲家比阿特麗斯·狄龍合作創作。該項目將于 2025 年 10 月 22 日至 26 日展出,結合了五件雕塑和五部新視頻,以及由三十個角色演繹的獨白和劇本,每個角色都與一個象征性物件相關聯。通過歌唱、言語和動作,表演探索了童年、性、社群、內心世界與失去等主題,而標題既指代表演者,也隱喻了人類性情的動蕩不安。作品安置在伊埃納宮規整的建筑空間內,設有雕塑平臺、一個中央舞臺和一條承載著容器的環形軌道,創造出一個沉浸式環境,讓雕塑、視頻、文本、音樂和表演在一個持續展開的敘事中交匯融合。
活動:?《30 場暴風雪。》
時間:?2025 年 10 月 22 日至 26 日
地點:?伊埃納宮,巴黎第十六區,伊埃納大道 9 號

伊埃納宮 | 攝影:Aliki Christoforou,供圖于巴塞爾藝術展
亞歷克斯·達·科爾特 —— 《科米蛙,依舊》
2025 年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公共項目還展出了亞歷克斯·達·科爾特的一件充氣雕塑,其靈感來源于 1991 年紐約感恩節游行中一只科米蛙氣球坍塌的事件。這個半泄氣卻仍懸浮空中的形象,漂浮在旺多姆廣場上空,呈現出一種懸置的脆弱狀態,將童年歡樂的象征轉變為脆弱與妄想的紀念碑。通過定格這一轉瞬即逝的意外,達·科爾特延續了他對美國流行文化的探索——將其視為集體幻想與潛在不安并存的場域,在這里,卡通、消費符號和郊區理想都顯露出其隱藏的裂痕。該作品將于 2025 年 10 月 20 日至 26 日展出,并于 10 月 20 日星期一安排了一場激活雕塑的表演活動。
活動:?《科米蛙,依舊》
時間:?2025 年 10 月 20 日至 26 日
地點:?旺多姆廣場,巴黎

亞歷克斯·達·科爾特,表演現場圖,《科米蛙,依舊》,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卡塞爾,2024年9月7日。? 亞歷克斯·達·科爾特。圖片由藝術家及弗里德里希阿魯門博物館提供,攝影:Nicolas Wefers
哈里·努里耶夫 —— 《現成物》
哈里·努里耶夫將小奧古斯丁教堂轉變為一個交流的場所,通過參與式裝置《現成物》(2025),邀請訪客留下一個自己不再需要的物件,并帶走一個他人留下的物件。這些物品像超市貨品一樣被陳列在盒子中,每一件貢獻都被認證為藝術品,所有的交換記錄之后將被匯編成一本黃頁式的出版物,將這一短暫的過程作為集體檔案保存下來。該項目根植于努里耶夫的"變形主義"理念——即將日常材料重新構想為新的形式和意義——將交換行為轉變為共享創作權與社會互動的姿態。《現成物》將于 2025 年 10 月 21 日至 26 日展出,是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 2025 公共項目的一部分。
活動:?《現成物》
時間:?2025 年 10 月 21 日至 26 日
地點:?小奧古斯丁教堂,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哈里·努里耶夫,《現成物》,2025 |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烏戈·隆迪諾內 —— 《無辜者》
烏戈·隆迪諾內在法蘭西學院廣場上安置了作品《無辜者》(2024),這是一個超過四米高的巨大人物形象,由堆疊的藍砂巖塊構成,令人聯想到頭部、軀干和腿部。其形態古樸,但隨著光線和天氣的變化而呈現不同樣貌,作品既體現了永恒,也體現了無常。延續了隆迪諾內將基本形態雕塑作為反映人類境況的探索,《無辜者》如同哨兵和見證者,矗立在巴黎的歷史中心——既永恒,又脆弱,且極具人性。該裝置由巴黎市政府合作呈現,并作為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 2025 公共項目的一部分,于 2025 年 10 月 17 日至 28 日展出。
活動:?《無辜者》
時間:?2025 年 10 月 17 日至 28 日
地點:?法蘭西學院廣場,巴黎

烏戈·隆迪諾內,《無辜者》,2024 |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迎來第三屆
第三屆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重返歷史悠久的馬伊森酒店,匯集超過 25 家領先的國際畫廊和設計師,在這座宅邸及其花園中呈現跨越歷史與當代的稀有且獨特的收藏級設計范例。展會坐落于這座 18 世紀的豪宅內,繼續通過策展展覽、特定場域裝置及其"放大設計"項目,探索建筑、工藝與創新之間的對話。除了主展會,一系列講座、合作和特別項目將凸顯對設計及其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中不斷演變角色的新視角。
活動:?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時間:?2025 年 10 月 21 日至 26 日
地點:?馬伊森酒店,巴黎,大學路 51 號

圖片由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提供
弗里德曼·本達畫廊
作為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2025 項目的一部分,弗里德曼·本達畫廊(紐約)呈現了當代設計實踐的橫截面,展示了那些突破設計學科形式與概念界限的設計師、建筑師和藝術家。亮點之一是弗里達·埃斯科貝多的《溪流椅》在歐洲的首秀,這是一項關于材料詩學的研究,精致的鎳球鏈如瀑布般垂落在幾何框架上。

《溪流椅 02》,2023,弗里達·埃斯科貝多為弗里德曼·本達畫廊創作,亮相于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圖片由弗里德曼·本達畫廊提供)
加斯圖畫廊與德普雷-布雷赫雷畫廊
值此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2025 之際,加斯圖畫廊與德普雷-布雷赫雷畫廊(巴黎)聯合策劃了"早鳥"展覽,頌揚跨越時代的混搭與對話藝術。該展覽匯集了"馬羅勒工匠"的作品,以及從 20 世紀初到當代設計的系列作品。以反復出現的鳥類圖案統一整體,此次選品反映了兩家畫廊對于工藝、象征意義和永恒形式的共同敏感度。

圖片由加斯圖畫廊和德普雷-布雷赫雷畫廊提供
帕特里克·帕里什工作室
帕特里克·帕里什工作室(紐約)在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首次亮相法國,呈現了一場獻給卡爾·奧伯克的個人展覽。展覽聚焦這位奧地利設計師對日常物品——如鈴鐺、盤子、籃子和書立——的掌控力,將它們重新定義為精致的藝術品。策展側重于奧伯克的后包豪斯時期,突出其標志性的材料敏感度與工藝技術的結合,通過手縫皮革、拋光黃銅、竹子和優質木材得以體現。

《各式物件》,1950 年代,韋克斯特特·卡爾·奧伯克為帕特里克·帕里什工作室創作,亮相于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 圖片由 Clemens Kois 提供
ATRA x 佩德羅·雷耶斯
同樣在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首次亮相的,還有 ATRA(墨西哥城)呈現的《空中對稱》,這是與佩德羅·雷耶斯的一次合作,探索幾何、時間與記憶。該裝置包含一系列雕塑般的金字塔形結構,圍繞著一把由雷耶斯設計的中央椅子排列,這把椅子被構想成一個可以從上方看到的空間標記。作品參考了古代文明的宇宙對齊概念,《空中對稱》邀請人們反思人類與星辰和時間流逝對話、組織空間的持久沖動。

《空中對稱》,2025,佩德羅·雷耶斯為 ATRA 創作,亮相于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 圖片由 ATRA 提供
巴黎之家
在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上,巴黎之家(巴黎)呈現了奧德·弗蘭茹的特定場域裝置,在馬伊森酒店各處展示藝術家手工制作的亞麻雕塑。弗蘭茹生動、藤蔓般的形態在主樓的陽臺上舒展蔓延,并交織穿過花園的金屬拱門,在紡織品與建筑之間創造了一場對話。作品采用鮮艷的黃色、橙色和紅色調,突出了亞麻的表達潛力,并與建筑的新古典主義鐵藝形成鮮明的對比。

《歌劇紅擁抱》,2024,奧德·弗蘭茹為巴黎之家創作,亮相于 2025 年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 圖片由 Vincent Leroux 拍攝
明日設計師 —— 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 x Apple
邁阿密設計展巴黎展會與 Apple 聯合呈現"明日設計師"特別項目,重點推介四位新興設計師,他們的創作實踐與 iPad Pro 深度融合。該項目由 AGO Projects 聯合創始人羅德曼·普里馬克策展,并由包括 Apple 的艾倫·戴伊和莫莉·安德森在內的評審團選出,展覽展示了技術如何從研究到最終成品賦能創新。除了作品展示,該項目還為這些設計師提供了一個在全球設計社區中獲得關注、建立專業聯系和未來機會的平臺。

圖片 ? Elodie Μatcha
第十一屆巴黎亞洲藝術博覽會
第十一屆巴黎亞洲藝術博覽會——Asia NOW再次匯集了來自亞洲及其海外社群的領軍人物和新興力量。博覽會于歷史悠久的巴黎錢幣博物館舉行,重申其作為對話與發現平臺的角色,超越地理與文化邊界。秉承"我的東方是你的西方"項目開啟的去中心化使命,博覽會持續挑戰傳統的展示與認知框架——放大未被充分代表的聲音,拓展對"亞洲藝術"當代含義的理解。通過其策展項目,巴黎亞洲藝術博覽會邀請參觀者體驗的并非一個固定的地域概念,而是作為一種方法論、一種視角和一股塑造全球藝術圖景的潮流。
活動:?巴黎亞洲藝術博覽會——Asia NOW
時間:?2025 年 10 月 22 日至 26 日
地點:?巴黎錢幣博物館,巴黎第六區,康蒂堤岸 11 號

圖片由 Asia NOW 提供
巴黎全城展覽、活動與畫廊
卡地亞基金會新址于皇宮廣場揭幕
10 月 25 日,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在其新址——皇宮廣場 2 號(正對盧浮宮)正式開幕。新空間坐落于一棟 1855 年奧斯曼時期的建筑內,由建筑師讓·努維爾——他于 1994 年設計了基金會位于拉斯帕伊大道的原玻璃結構建筑——進行了全面重新構想。新址總面積達 8,500 平方米,其中包括 6,500 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分布在五個可調節的平臺上,這些平臺可變換至十一種不同高度。該建筑被構想成一個靈活的"場景裝置",能夠適應涵蓋視覺藝術、電影、表演、手工藝和科學等領域的展覽,同時促進公眾交流與對話。
為慶祝開幕,基金會呈現了"概覽展覽",這是一個從其藏品中精選作品的全面展示,追溯了超過 40 年的當代創作——從早期的委任作品到近期的里程碑項目。配合現場表演和口語活動,該展覽標志著卡地亞基金會開啟了新篇章:在巴黎的核心地帶擴展其建筑、文化和社會影響力。
活動:?"概覽展覽"
時間:?2025 年 10 月 25 日 – 2026 年 8 月 23 日
地點:?皇宮廣場 2 號,巴黎第一區

平臺 1 望向里沃利街的效果圖 | 圖片 ? Jean Nouvel/ADAGP, Paris, 2024
格哈德·里希特回顧展于路易威登基金會
路易威登基金會呈現一場里程碑式的格哈德·里希特回顧展,展出其從 1962 年至 2024 年的 270 件作品。展覽涵蓋繪畫、玻璃與鋼制雕塑、素描、水彩以及覆繪照片,為觀眾提供了迄今為止對里希特六十年藝術生涯最全面的審視。
展覽追溯了他從基于照片的現實主義到抒情抽象主義的演變,突出了藝術家對感知、記憶以及繪畫可能性的畢生探索。此次展覽占據了博物館的全部空間,延續了基金會致力于 20 世紀和 21 世紀大師系列專題展的傳統,此前的藝術家包括巴斯奎特、米切爾、羅斯科和霍克尼。
活動:?格哈德·里希特:回顧展
時間:?2025 年 10 月 17 日 – 2026 年 3 月 2 日
地點:?路易威登基金會,巴黎,馬哈特馬·甘地大道 8 號

格哈德·里希特,《古德龍》,1987 | 圖片由路易威登基金會提供
格哈德·里希特于卓納畫廊
與路易威登基金會的大型回顧展相呼應,卓納畫廊在其巴黎空間呈現了一場格哈德·里希特的繪畫、素描及玻璃作品精選展。這是自 2023 年宣布代理里希特以來,藝術家在該畫廊的第三次展覽,此前曾在紐約和倫敦舉辦過個展。
活動:?格哈德·里希特展覽
時間:?2025 年 10 月 20 日 – 12 月 20 日
地點:?卓納畫廊,巴黎第三區,老廟街 108 號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畫》,2001(局部) | 圖片由格哈德·里希特提供
"極簡"于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
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呈現展覽"極簡",審視了極簡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演變。這一自 1960 年代興起的藝術運動重新定義了藝術品及其與觀者的關系。著眼于簡潔、形式清晰和空間體驗,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運用自然和工業材料創作作品,強調感知、在場和直接互動。展覽分為七個主題——光、物派、平衡、表面、網格、單色和物質主義——并涵蓋了北美、南美、亞洲、中東和歐洲的視角。展覽匯集了皮諾收藏、迪亞藝術基金會及其他重要收藏的藏品,突出了極簡主義的全球影響力和體驗性沖擊。
活動:?"極簡"
時間:?2025 年 10 月 8 日 – 2026 年 1 月 19 日
地點:?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巴黎第一區,維亞爾姆街 2 號

圖片由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提供
梅里姆·本納尼的《足底重壓》于老佛爺基金會
在其于老佛爺基金會的個展中,梅里姆·本納尼將藝術中心轉變為一個巨大的共鳴腔,呈現了橫貫建筑整個挑高的里程碑式聲音裝置《足底重壓》。近兩百雙人字拖和涼鞋組成了一支自動化管弦樂隊,敲擊周圍的表面,在交響樂與起義之間創造出一種節奏性的組合。作品呼應了行進中的人群——無論是在抗議活動、體育場,還是傳統的馬拉喀什達卡儀式中——探索了個體性與集體節奏之間的平衡,在那里,簡單的人字拖拍擊聲成為一種抵抗與連接的共享脈搏。該作品從其 2024-25 年在普拉達基金會的首次呈現重新構思而來,這個新版本采用了由 Reda Senhaji (Cheb Runner) 創作的原創音效,并為老佛爺基金會進行了特定場域設計。
活動:?《足底重壓》
時間:?2025 年 10 月 22 日 – 2026 年 2 月 8 日
地點:?老佛爺基金會,巴黎第四區,石膏街 9 號

《足底重壓》準備草圖,聲音裝置創作過程(2025)。對原于 2024-25 年在普拉達基金會"為我最好的家人"展覽中呈現作品的再詮釋 ? 梅里姆·本納尼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