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一燕不成夏"。在自然界中,這些候鳥的到來常常預示著季節的變換,是萬物更新與希望的普遍象征。然而,只有當許多燕子齊飛時,夏天的真正暖意才開始。建筑領域也是如此:一個孤立的項目,無論多么具有示范性,都很少能獨自改變現實。然而,當一件作品能夠教導、啟發并可以被復制時,它就成為了更宏大變革的先聲。
那些結合簡易技術、本地材料和參與式流程的實踐表明,建造也可以是一種學習行為。結構和磚石塑造了相互教學的場所,建筑師與居民在此分享知識、共同建造,使技能得以倍增,紐帶得以加強。這些項目指向了一個"集體夏日"的可能性,一個知識能像庇護它的墻壁一樣廣泛傳播的未來。
在充滿深刻不確定性、不平等和快速變革的時代,建筑師的角色正在發生變化。它不再僅僅專注于交付標志性建筑,而是致力于在一個地域內創造自主性、學習和可復制性的平臺。這種轉變反映了當今對文化更廣泛的理解,即建筑不僅是文化表達的容器,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行為,一種構建關系、知識和集體意義的方式。那些作為"建造學校"而運作的項目展示了,選擇本地材料、采用參與式方法以及賦能社區,已成為創造既富有意義又具有韌性、能夠在不確定時期維系生命與文化的建筑的重要策略。
在地方層面復制知識
這種實踐的第一個方面涉及使用地域性材料和適應性技術,使知識能夠傳遞給社區。一個經典的例子是布基納法索的甘多小學,由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設計,教室使用當地生產的壓縮土坯和社區勞動力建造。除了有形的成果,這個過程還留下了一個正常運作的建筑工坊,使得附近的社區能夠復制這種模式,即使在最初對用泥土建房持懷疑態度的環境中也是如此。

另一個例子是塞內加爾蒂翁克埃西爾的卡馬納中學,由 dawoffice / Foundawtion 設計。該建筑群采用當地模制的粘土磚建造,磚塊排列成模塊化的拱頂,確保了熱舒適性和低成本。這個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建筑工地,更成為一個培訓基地,泥瓦匠和年輕居民在此學習和完善傳統建筑技術。這些建筑深深植根于其背景環境,旨在不是引入外來的模式或材料,而是加強本地實踐和可用資源。

一個結合了上述兩個維度的項目是斯里蘭卡錫杜瓦的蘭卡學習中心,由 FEACollective 團體開發。該項目為一個專注于幼兒教育的組織設計,使用了竹材、粘土磚和回收木材等本地材料,并由建筑師、居民和志愿者協作建造。這段經歷成為了一個相互學習的實驗室:雖然建筑旨在用于教育活動,但其建造過程本身也成了一個教育過程,培養了技術自主性和社區內的歸屬感。

作為社區催化劑的項目
在某些背景下,建筑超越了提供庇護的行為,開始構建相遇、合作與形成的進程,成為社區轉型的真正引擎。在這種情況下,建筑師充當了技術知識與地方知識之間的調解人,而建造過程本身則成為了一個共享學習的空間。

一個例子是盧旺達的魯格羅健康中心,由 ASA Studio 設計。該項目是與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盧旺達鄉村社區促進者合作開發的,源于參與式研討會并廣泛使用土坯磚和石頭等當地材料,這有助于降低成本并加強地方自主性。建筑工地成為了一所職業技能學校,居民在此接受砌筑、木工和排水技術的培訓,為該地區未來的社區項目奠定了基礎。
在巴西,USINA CTAH 的工作提供了另一個例證,展示了參與式流程如何能夠培養歸屬感和集體賦權。在圣保羅的穆蒂朗尤尼奧達茹塔項目中,以合作社形式組織起來的家庭積極參與了從設計住宅區塊到執行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每一個階段。其結果不僅是一組住宅,更是一個團結和技術培訓的網絡,重塑了建筑實踐本身的方式。

這些經驗表明,一個項目的價值不僅在于建成的結果,更在于其塑造人、強化關系和創建自主性基礎設施的能力。通過將建造行為轉變為集體實踐,建筑不再是一個產品,而成為一個持續學習和解放的過程。
全球危機中的現實意義
如今,建筑師被呼吁在不同的參與者之間進行調解,識別本地材料供應鏈,培訓工人,并提供能夠經受時間與匱乏考驗的解決方案。那些作為"建造學校"運作的項目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傳播知識,減少外部依賴,并且最重要的是,留下持久的遺產。它們表明,建筑可以是一種再生的實踐,能夠塑造的不僅是空間,還有人。

在秘魯,可持續發展種子協會開發的項目清晰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埃爾瓦博中小學和門科里亞里技術與環境實驗室均建于偏遠的亞馬遜地區,通過將本土知識與可持續創新相結合的參與式研討會建成。使用來自管理森林的木材、模塊化結構以及用于通風和采光的被動式策略,這些建筑同時成為學生和當地建造者的學習環境。每個項目都展示了建筑如何通過將建造轉變為教育和共同管理的進程,來增強社會和環境韌性。

挑戰依然存在:與真實的社區互動需要時間、調解以及超越技術術語的語言溝通。"理想"項目與當地背景之間存在張力,復制一種方法需要記錄、標準化和適應本地變量。建筑師還必須在作為技術專家和廣泛的知識促進者之間找到平衡。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建筑師不再僅僅是建筑物的創作者,更是過程的調解者和共享實踐的培育者。建筑師設計的不僅僅是結構,更是學習和維系的方式。歸根結底,或許最堅實的建造方式,就是培育集體知識——一種能夠教導、適應并持久傳承的建筑。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