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成新文化消費目的地
近年來,隨著各大景區門票的費用水漲船高,門票加索道和其他的費用,單人出游費用可高達近千元。在消費降級趨勢明顯的經濟背景下,“免票預約”的博物館開始成為旅游必去打卡地。物館不僅提供舒適的參觀環境——夏季有空調,冬季有暖氣,免受日曬雨淋,更成為游客快速了解地方文化與歷史的窗口,成為新文化消費目的地。

文化“烏托邦”光芒消散
前幾年興起的“文化消費目的地”,著重于將文化空間構建在消費場景之中,誠品書店與蔦屋書店作為典型代表,均入駐進內地商業圈,嘗試以“書店+”的模式重塑消費體驗。

西安蔦屋書店
誠品書店開啟了一種新的書店經營模式,注重空間設計和生活美學,構筑一個充滿精神文化氣息的烏托邦,作為商場里的藝文空間,提升了商業圈的人文格調之余,同時也承載著城市藝文活動。

蘇州誠品書店
除去實體書,誠品賣的是情懷和各類文創產品,深圳誠品空間除書店外,共有六層樓,引入的一百多個品牌當中,其中不乏餐飲和設計品牌,而文創產品就占據了四分之一。其商業模式是嘗試通過文化輸出來提升自我的商業價值,這也是誠品往往選址在商業圈的原因。

深圳誠品書店
2022年西南首家蔦屋書店落址成都,在近期發布了閉店通知,這也是自去年十月至今,繼西安、上海、天津之后在國內關閉的第四家門店。蔦屋書店在日本以“生活方式提案者“為經營理念而聞名,創始人增田宗昭希望將書店作為一個生活提案的場所,由此開創了”生活方式+新零售”的模式,以“書籍+咖啡”、“書籍+家電”的模式顛覆了傳統零售業。

成都蔦屋書店

成都蔦屋室內
然而隨著2020年誠品書店在深圳萬象天地商場的撤出,一年內四家蔦屋書店的關閉,也許說明文化空間與消費場景融合的模式在內地并沒有成功適應其“水土不服”。兩者均以復合空間的多種生活方式業態創新,打造沉浸式生活體驗,而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后疫情時代,誠品和蔦屋這兩家書店在文藝青年心中的“文化圣地”的地位已成為過去式。

深圳誠品撤場

消費重心從“空間”轉向“文化”
伴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也恰逢各個城市博物館的落成和更新,戶外Citywalk的生活方式開始逐漸走進室內。只需身份證即可免票預約,各地博物館以其“文化”為核心,結合線上營銷與線下文創,成功轉變成新的文化消費目的地。
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14.9億人次,同比增長15.4%。然而這樣低消費的文化場景之下,游客在預約門票這一步就已經“寸步難行”,熱門的博物館往往“放號秒沒”,逐漸衍生出黃牛搶號的新產業鏈,搶票難的背后是博物館熱和旅游熱的雙重疊加。盡管如此,博物館依舊成為大眾出行的首選打卡地。

圖源新華社
博物館的非盈利屬性使其有天然的吸引力,其次擁有自身文化優勢的館藏文物,相應的文創產品比商業文創更具文化背書。更重要的是,文化空間從普通展覽到數字體驗館,構建出層次豐富、難以復制的文化場域,通過科技使能更深度參與其中。

三星堆博物館:為文物文創買單
三星堆博物館在今年暑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參觀熱潮。日均接待游客超過2萬人,達場館接待上限。為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還推出夜場展覽,閉館時間延長至晚上八點。

三星堆博物館現場
三星堆文化的魅力不止于場館之內的文物,其文創開發的成績也非常亮眼,成功孵化出多個爆款產品系列。如毛絨類文創爆款“青銅啾啾”,以呆萌可愛的特點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青銅啾啾”源自1986年出土的銅神樹花蕾及立鳥文物,雖只是三星堆青銅神樹上的一個殘件,但因其小巧精致,所以在新館的青銅神樹展示區內,會置于單獨的展柜中展示。

青銅啾啾
青銅啾啾原型
加上后續推出的不同色系的“啾啾”,全網累計銷售超30萬只,去年三星堆博物館文創收入約2億元,在全省博物館中排名第一,其中約90%來自文創產品銷售。
游客購買文創
同時,博物館還通過引進外部展覽擴展文化輻射力。如剛在上海博物館落幕的“古埃及大展”,最后一周直接無休,連續開放168個小時。展覽期間推出超1200款相關文創產品,舉辦的活動及周邊衍生產品營收超4億元。配合展覽,上博創新打造“一站式”文旅體驗新場景系列活動,帶動城市綜合消費超200億元。

上好博物館古埃及大展

鳳冠冰箱貼:文創產品擁有獨特場景價值
線下場景對于連接文化與大眾有著不可替代性,文博空間既是文化展示場所,也成為了消費者流連忘返的購物空間,還成為一種文化敘事的延伸。部分火爆的文創產品只能夠在線下購買,具有獨一無二的場景價值。尤其中國游客擁有“來都來了”的旅行信條和“買了才算去了”的旅游打卡儀式,更加凸顯文創產品的場景價值。

鳳冠冰箱貼
而冰箱貼作為易攜帶、方便展示,同時又具有紀念價值的文創產品,其高性價比通常成為消費者的第一首選。如去年暑假就開始熱銷的“網紅”: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冰箱貼自去年7月發售起,其銷量至今已突破兩百萬件,帶動全系列產品銷售額破億。熱度最高時,有人凌晨五點就已經在國博門口排隊,幾乎每天開門一小時內,鳳冠冰箱貼就已經售罄。

鳳冠冰箱貼

鳳冠冰箱貼和文物合照
到國博買鳳冠冰箱貼、與明代孝端皇后鳳冠文物合照,已成為年輕人的打卡套餐。

甘肅省博物館:“綠馬”背后的情緒消費
同樣引發購買熱潮的還有甘肅省博物館,游客們為了一只“綠馬”玩偶在排隊。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因其矯健、動感的姿態又被稱為“馬踏飛燕”,附加上中國雕塑史上東漢時期最高藝術代表的傳統文化價值,在大多數游客眼中,都與玻璃柜里的文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感。

銅奔馬
“綠馬奔奔”的出現則消解了游客和文物之間的距離感,這只“銅奔馬”的毛絨形象被設計成丑萌搞怪的樣子,意外拿捏住了消費者的審美,“綠馬”也因此迅速成為現象級爆款,自此每年博物館游客接待量都創下歷史新高。

綠馬奔奔
無論是高度復刻原型的鳳冠冰箱貼,還是捕捉精髓再創作的抽象“綠馬”,這些文物文創爆火的背后,都精準滿足了當下消費者最看中的情緒價值。

文化驅動消費,重新定義場景
文化正在成為驅動消費的核心力量。文創產品不僅重塑了消費者的文化消費模式,改變了消費人群結構,也構建了新的文化傳播路徑。
《2024年博物館文創行業產業研究報告》顯示,“00后”“90后”成為博物館文創消費主力軍,超八成消費者對博物館文創具有購買意愿。在博物館消費為他們帶去文化歸屬感和社交價值,文創產品不僅成為參觀體驗過后的實物載體,更是成為觀眾去深入了解文化歷史的切口。

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綠馬奔奔宣傳圖

中國文化旅游產業博覽會鳳冠冰箱貼宣傳圖
無論是外地游客還是本地居民,都漸漸將文創看作是一種“新文化特產”。只要文創產品被帶回家,文化傳播就延伸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場域,文創已經成為連接博物館與公眾、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在體驗經濟盛行的時代,文化消費一度被包裝為“場景+消費”的模式,被符號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以來空間打造文化消費體驗。而大型精品書店的撤場和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讓消費者對文化消費“場景”祛魅,消費者不再將文化視為打卡的背景,而是走進了真正的文化場域,這不是簡單的消費選擇變化,而是人們對文化體驗價值認知的轉變。

國博文創商店
其實也不用太執著于所謂的“目的地”,官方的線上商城同樣可以作為文化消費的有效延伸,也不失為另一種形式的文化消費目的地。
發文編輯|KaiYuan He
審核編輯|Yibo
主編 |?Sherry Li
Reference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8-20/doc-infmrhsc1731999.shtml
https://www.36kr.com/p/1023955247613960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建道筑格ArchiDogs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