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生物性"一詞總會讓人聯想到被植被吞噬的建筑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畫面。在現代建筑語境中,這一概念常與綠植植入人造環境劃等號,但這僅是親生物設計的冰山一角。自然確實是親生物設計的核心,但其影響力遠不止于此——那些常被忽視的空間配置與環境模式策略,往往能通過"無形"的方式顯著提升使用者的健康福祉。
現代解讀似乎弱化了親生物設計的本真。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于1964年首次推廣這一概念,用以描述生物體象征性的"生命之愛"。1980年代,面對城市化浪潮造成人與自然割裂的現狀,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將理論延伸,強調人類與自然的情感聯結。
人類對自然的進化依賴是親生物建筑的基石。雖然綠植的空間療愈效益被廣泛討論,但親生物性更關注自然與人聯結的框架體系——承認人類在自然環境中進化,至今仍對保障生存的自然元素與模式產生積極反應。
親生物設計原則
親生物設計將這些進化偏好轉化為建筑語言。斯蒂芬·凱勒特提出的框架包含三大體驗維度:自然的直接體驗、間接體驗,以及空間與場所體驗。直接體驗通常涉及植物、水體等具象自然元素,而后兩者則通過更隱秘的設計手法影響人的心理與生理狀態。
自然的間接體驗包括景觀藝術、木材等天然材料的運用,或自然形態的裝飾圖案。這些設計元素能激發類似接觸真實自然的心理反應,卻無需持續維護。更重要的是體現自然邏輯——通過光線晝夜變化的設計或紋理多樣性營造感官刺激。
親生物原則不是將自然植入空間,而是重新定義空間的本質。通過構建符合人類進化偏好的空間配置,無形設計能激活本能的空間取向。研究表明,即便沒有具象自然元素,這些原則也能降低壓力并提升認知表現。
空間的本質:無形原則
四種設計模式通過建筑元素的編排、動線設計和空間感知操控滿足心理需求:
瞭望(Prospect)回應人類超越眼前、獲取全局視野的本能。這種進化優勢幫助祖先識別資源與威脅。現代建筑中,開放式平面、挑高視點、陽臺及戰略性的開窗設計都能實現瞭望。該策略通過賦予環境掌控感降低壓力,提升專注力,強化情緒穩定性。
庇護(Refuge)與瞭望互補,提供在保持視野的同時具有安全感的空間。建筑詮釋包括凹室、帶頂座椅區、降板天花或大空間中的半圍合區域。這類空間能緩解精神疲勞,促進深度思考,特別適合神經多樣性人群的心理修復。
神秘(Mystery)通過若隱若現的視野、曲徑通幽的動線制造探索樂趣。弧形走廊、半透明隔斷、漸進式的空間序列都能激活與期待和發現相關的多巴胺分泌,增強空間記憶。
風險/驚險(Risk/Peril)在安全保障下制造可控刺激,如玻璃地板、懸挑結構或反重力空間。這種設計能提升環境感知,強化場所認同感。
運用這些原則的空間悄然傳遞著親生物意圖。相比需要持續維護的綠植方案,這種純粹通過空間編排實現健康效益的做法更具成本優勢。親生物建筑根植于人類感知與心理反應的深層機制。
超越綠色洗白
植物確實能增強親生物空間,但僅聚焦綠化會錯失更豐富的可能性。不考慮空間進化關聯的植被植入只是綠色洗白。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等機構正推動全面理解人與自然聯結,將親生物設計從表象應用推向深層探索。
親生物設計需要融合心理學、生物學與建筑理論的跨學科知識。建筑師應理解底層原則而非套用公式,通過壓力水平、認知表現等實證指標,讓設計超越美學層面,直指人類根本需求。
證據表明:雖然植物有益,但瞭望、庇護等無形空間特質對人類體驗的影響往往更深遠。在有限條件下,通過高度、體量、視線與動線的巧妙操控,同樣能實現親生物效益。最成功的實踐永遠在全局視野與安全庇護、神秘氛圍與清晰導向、可控風險與絕對安全之間保持精妙平衡。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