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能讓員工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從而提供額外的自由和靈活性。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被告知技術將把我們從單調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不知何故,我們卻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被束縛在辦公桌前。如今,GoTo 公司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我們可能終于迎來了一個拐點——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承諾自由,而是真正兌現自由。但真正的啟示并非 AI 可能讓辦公室變得過時,而是 AI 正在為我所稱的"以培養為中心的工作"創造條件——這是一種將人的發展優先于表現性生產力的方法。
工作場所的大解放
數據說明了有力的故事:51% 的員工認為 AI 最終將使實體辦公室變得過時,而 62% 的員工則更喜歡 AI 增強的遠程工作,而非傳統的辦公環境。但這一轉變的深刻之處在于——它并非要拒絕人際聯系,而是要重新獲得自主權,去選擇在何時、何地以及如何最有意義地投入我們的工作并與同事互動。
這與我著作《Move. Think. Rest》的核心原則完美契合。當 71% 的勞動者表示 AI 給了他們更大的靈活性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時,他們描述的正是實現真正培養所必需的條件。他們談論的是有時間進行深度思考,有空間在一天中自然地活動,并且被允許在身心需要時休息。
從"榨取"到"整合"
GoTo 的研究特別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它揭示了 AI 有潛力支持工作中全方位的人類體驗。傳統的生產力模式要求我們分割自己——表現為只專注于產出的、脫離肉體的頭腦。但 AI 增強的工作環境正在為整合創造空間。
當員工報告說 AI 使他們能夠"在任何地方工作而不會降低生產力"(66%)時,他們實際上是在描述一種自由,可以將工作節奏與自身的自然能量周期同步。他們可以一邊在自然環境中散步一邊開會,可以在運動中思考問題,并創造支持最佳思維的環境條件。
"培養"方面的認知差距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差距,組織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雖然 91% 的 IT 領導者認為他們的公司有效利用了 AI 來支持分布式團隊,但只有 53% 的遠程和混合辦公員工同意這一點。這種差距不僅僅關乎技術部署——更關乎理解使用 AI 來復制舊有生產力模式與利用?AI 來支持人類蓬勃發展之間的區別。
成功彌合這一差距的公司是那些提出不同問題的公司。他們不問"AI 如何讓人們更高效?",而是問"AI 如何創造讓人們自然蓬勃發展的條件?"他們設計的 AI 實施方案支持培養的三大支柱:運動(在各種環境中工作的靈活性)、思考(深度反思的時間和空間)和休息(允許脫離工作并充電)。
跨越年齡的影響
最令人鼓舞的發現之一,是對關于技術采納的年齡歧視假設提出了挑戰。研究表明,在所有世代中——從 90% 遠程工作的 Z 世代員工到 74% 的嬰兒潮一代——人們都報告通過 AI 增強的遠程工作提高了生產力。這暗示了一些深刻的東西:當技術真正服務于人類需求,而不是要求人去適應機器的節奏時,所有年齡段的人都能受益。
這種代際一致性指明了 AI 作為一種平衡力量的潛力——不是讓每個人都變得相同,而是尊重不同人群思考、處理和貢獻的多樣化方式。
也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61% 的員工——包括在辦公室工作的員工——認為組織應該優先投資 AI,而不是花哨的工作場所福利。這并非是要選擇技術而放棄人類體驗,而是要認識到,真正的員工體驗來自于擁有工具和靈活性,以尊重其完整人性的方式去做有意義的工作。
前行之路
在 AI 重塑工作之際,我們面臨一個選擇。我們可以用它來創建更復雜的監控和生產力榨取形式,或者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最終實現技術服務于人類蓬勃發展的承諾。選擇后者的組織將獲得深刻的競爭優勢:他們的員工不僅生產力更高,而且更有創造力、更投入、更能夠進行推動突破性創新所需的思考。
問題不在于 AI 是否會改變工作——它已經在改變了。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會利用這種轉變來創建培養人類潛能的工作場所,還是僅僅去優化人力產出。GoTo 的研究表明,員工已經為"培養"做好了準備。問題是:他們的領導者準備好了嗎?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