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師,我們常被教導要去尋找自己的風格,仿佛風格是道路盡頭一個固定不變的目的地。但風格與其說是一種發現,不如說是一種修煉。它不會在某個頓悟的時刻突然降臨,而是在日復一日的留意、選擇、重復和精進中慢慢累積而成的。

起初的模仿,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固化成為一種可辨識的特質——一種聲音、一種眼光,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設計師風格。

重復構建本能,而本能鑄就簽名

一件事做得足夠多,就會成為第二天性。但關鍵在于,如果你只是無意識地重復,你將停滯不前。

風格若未被消化吸收,便無法真正形成

每個人在起步時都會借鑒。但如果參考對象從未被分解和吸收,痕跡就會顯露無疑。問題在于,當參考從未經過你自己的思考推敲時——只借鑒設計而不問其為何有效、為何呈現如此樣貌、為何在此情境下合理——這只會強化肌肉記憶,而非真正的掌握。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種美學風格才不再僅僅是模仿,而開始具有分量。

如何塑造你的美學風格

1. 建立個人參考庫

開始像對待數據一樣對待靈感。收集每一個你覺得有趣的設計、照片、空間或產品,這些都是揭示你品味偏好的線索。這個收藏就是你的視覺詞匯庫。

久而久之,你會開始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以及喜歡的原因中發現規律。這些規律就是你美學風格的原材料。你的收藏越有目的性,你的品味就會越清晰。

收集并標記那些能打動你的設計,從而發現你品味中的模式。

2. 汲取跨領域養分

當參考僅限于相同的 Dribbble 畫板或產品截圖時,結果 inevitably 只是對熟悉事物的重新組合。

要跳出這個循環,開始觀察你工作領域之外的設計。好的設計存在于你日常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它可以是建筑、電視劇的視覺效果、你的電子設備、攝影以及其他日常所見。

你必須不斷擴展自己的感知框架。

將目光投向你的領域之外:電影、建筑、攝影、日常視覺都可以銳化你的眼光。這是電視劇《大樓里只有謀殺》的片頭視覺。

Canvs 的產品設計師 Hamsika 分享了她如何構建自己美學風格的想法:

"我的美學風格源于我自然而然喜歡的東西。其中很多來自我看的電影和電視劇,尤其是驚悚片和懸疑片,它們將我推向更暗黑、極簡、電影化的風格。我也從周圍環境中汲取靈感,僅僅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小圖案、紋理或細節。

有時我會拍張照片、截個圖,或者把它保存在 Pinterest 畫板上,以便日后回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開始塑造我所偏愛的美學類型。"

3. 逆向解構你欣賞的作品

找一份你熱愛的設計,然后剖析它。

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它為什么有效,直到你找到其吸引力的根源。

一旦你理解了吸引你的內在機制,你就可以開始將這些見解應用到自己的項目中,而無需直接模仿。提取其中的邏輯,讓它滋養你自己的美學。

解構你喜愛的產品和設計,理解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來源)

4. 進行快速、低風險的實驗

不要等到大項目才嘗試新東西。設置一些小型、低壓力的實驗、模型、個人項目,甚至是對現有工作的微調。每一次實驗都會讓你更具體地了解自己的品味,以及某些選擇在特定情境下的效果。久而久之,這些微小的嘗試將累積成更清晰的認知,讓你明白什么才感覺像你自己的東西。

與其一開始就學習從頭構建整個產品,不如從小的方面入手,比如卡片和圖標設計。
(來源)

在 Canvs 擔任產品設計師的 Akhil 分享了他如何發展自己美學風格的想法:

"對我來說,培養個人美學風格就像鍛煉肌肉。這是我日常習慣的一部分。我確保每天至少花 5 分鐘觀看好的設計和藝術(甚至是我領域之外的),以此來訓練我的眼睛,就像我們訓練大腦一樣。我有一個備用的 Instagram 賬號。如果我遇到任何好的東西,我就會轉發到那個賬號,然后在周末全部查看。我也會體驗新產品,在 Figma 或紙上復現設計,然后加入我自己的改動。這不是一個周末就能'得到'的東西,它隨著每日的實踐和好奇心而成長。"

美學風格是練就的肌肉,而非抵達的終點

你無法按部就班地形成一種美學風格。這個過程是混亂的、不一致的,而且常常令人沮喪。某天一個組合感覺很對,第二天又覺得不對勁。重要的是,你持續工作,不斷質疑,讓你的品味自然進化。你會注意到吸引你的事物中的規律,慢慢地,這些本能會開始不費吹灰之力地引導你的決策。

精選文章: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人們蓬勃發展,而不僅僅是提高生產力

Claude 新廣告為人工智能品牌帶來一股清流

八棟充分利用城市空地的填充式住宅

2025 年的網頁設計是什么?

手工與機器:時尚印花設計的未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