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Salon 94 畫廊烏爾斯·菲舍爾充滿玩味的家具,到 Amant 藝術中心女性歷史博物館的末世時尚愿景,紐約的畫廊正在呈現本季最大膽的設計展覽。

一股設計能量浪潮正席卷紐約,各大畫廊推出了本季最具雄心的展覽。從像烏爾斯·菲舍爾這樣的藍籌藝術家在 Salon 94 重新構想家具,到總部位于紐約的"女性歷史博物館"在布魯克林 Amant 呈現的黯淡時尚宣言,設計的呈現方式與當代藝術一樣充滿戲劇性和大膽嘗試。
這些展覽兼收并蓄、奇特怪異且大膽不羈,是了解紐約畫廊如何拓展設計定義的絕佳時機。以下是六個值得一看的展覽,場地范圍從上東區宮殿般的 Salon 94 到翠貝卡區私密的頂層空間。
1. "烏爾斯·菲舍爾:哎呀與驚嘆",Salon 94 畫廊

烏爾斯·菲舍爾,《黏土椅》(2025)。圖片由 Salon 94 Design 提供。
"在某種程度上,所有的椅子或家具都是具象化的。人形或許缺席,但它顯然必須與之相關,"烏爾斯·菲舍爾本月在布展"哎呀與驚嘆"時說道。"這些雕塑關乎形象和身體。"令人驚訝的是,座椅多年來一直是他藝術實踐的核心。"你們當然都知道他的雕塑實踐,"Salon 94 創始人珍妮·格林伯格·羅哈滕說。"他拿一把樸素的椅子,把它變成藝術。現在他反轉了這個過程,將他關于椅子的藝術又變回了功能性物件。所以一樓實際上是他椅子作為雕塑的回顧,而二樓則是他作為家具制造者的實際實踐。" 展品包括一座看起來像黏土堆但實際上由聚氨酯鑄造的長椅、一件藝術大亨彼得·布蘭特倚著椅子的等比例蠟燭雕塑,以及一個裝滿新鮮水果的馬桶。
樓上的功能性設計作品同樣古怪出奇,只是這次你可以坐在上面。其中的亮點是《疑問》,它看起來像一把普通廚房椅子的殘骸,但實際上是用涂漆青銅鑄造的,椅背上還長出一個卷曲的天線。還有《大狗椅》,一把薄荷綠的直背椅棲息在一只金絲雀黃色的狗上,這只狗同時充當了椅子的底座。這只是一個全面產品線的一部分,該系列涵蓋桌子、燈具、鏡子、地毯和大量座椅。散落其間的還有迷人的《挽歌》,一個由700個手工吹制的鏡面玻璃水滴組成的閃耀裝置,像一場超現實的暴雨般落下。所有這些都以限量批次發售。

烏爾斯·菲舍爾,《L形燈》(2025)和《人行道山形沙發》(2025)。圖片由 Salon 94 Design 提供。
展覽充滿玩味的顛覆性,在《人行道山形沙發》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其靈感來自一堆垃圾袋,不可避免地讓人想起克羅斯比工作室哈里·努里耶夫的垃圾袋沙發——2022年邁阿密設計展上的噱頭沙發。但努里耶夫的版本看起來像《電鋸驚魂3》里令人毛骨悚然的布景,而菲舍爾的版本則完美無瑕且別致。"你應該能像陷入一堆秋天的落葉袋那樣陷進去,"格林伯格·羅哈滕說。這款沙發有多種顏色,但展出的微妙變化的棕色系列尤其令人垂涎,整體既舒適又有著奇特的美麗。

"烏爾斯·菲舍爾:哎呀與驚嘆"展覽現場圖。圖片由藝術家和 Salon 94 Design 提供 ? 烏爾斯·菲舍爾 攝影:Stefan Altenburger
但對我來說,最精彩的是那巧妙的地毯:一塊地墊,其印花與菲舍爾洛杉磯工作室里油漆飛濺、磨損不堪的地面一模一樣。每塊地毯都可以根據買家的空間進行定制。這是一個錯視手法,不僅奇特美麗,而且實用得令人放心——在這里無需擔心液體潑灑。
"烏爾斯·菲舍爾:哎呀與驚嘆"在 Salon 94 畫廊(東89街3號)展出,展期至11月1日
2. "科林·奈特:英雄的殘骸",Superhouse 畫廊

"科林·奈特:英雄的殘骸"展覽現場圖。攝影:Matthew Gordon,圖片由 Superhouse 提供
來自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藝術家兼設計師科林·奈特進行了一場類似《蠅王》的思想實驗:如果設計專業的學生只剩下一架墜毀飛機的殘骸會怎樣?"他癡迷于二戰時代的一切,"Superhouse 創始人斯蒂芬·馬科斯說,"20世紀中期的設計,20世紀中期的美術。"在"英雄的殘骸"(展期至10月18日)中,展覽包括受航空啟發的作品,如一把讓你感覺像炮手從B-17轟炸機炮塔窺探的扶手椅,而《撞擊碎片》則是一個彈片風格別致的吊燈,類似于 salvaged 的機翼部件。

科林·奈特,《救生筏》(2025)。攝影:Matthew Gordon,圖片由 Superhouse 提供。
另一把出色的椅子模仿了一個救生筏,上面擠滿了Labububu大小、穿著救生衣等待救援的步兵人偶。但展覽的壓軸之作《展示你的傷口》是一個沙發——雪鞋——雪橇的混合體,為了舒適而飾有羊皮絎縫;其生皮靠背根據奈特自己的身體輪廓塑造,懸浮在尸袋的暗示與出乎意料的親密擁抱之間。奈特對戰爭和記憶的執念部分源于他祖母關于在倫敦大轟炸中幸存下來的故事,通過將約瑟夫·博伊斯與伊姆斯夫婦戰時的 ingenuity 并置,他鍛造出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時而有趣古怪,但從不庸俗媚俗——將對二戰的迷戀轉化為對男性氣概和生存的沉思。
"科林·奈特:英雄的殘骸"在 Superhouse 畫廊(沃克街120號6R)展出,展期至10月18日
3. "卡門·達波洛尼奧:嗨,你好,是我",弗里德曼·本達畫廊

"卡門·達波洛尼奧:嗨,你好,是我"展覽現場圖。攝影:Izzy Leung,圖片由弗里德曼·本達畫廊和卡門·達波洛尼奧提供
在她于弗里德曼·本達畫廊的第四次個展中,瑞士出生、現居洛杉磯的卡門·達波波洛尼奧帶來了她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作品系列。"嗨,你好,是我"展期至10月16日,由擬人化的燈具組成,這些燈具既感覺玩趣十足,又仿佛被附身——不過是被仁慈的靈魂附身。"我來自具象藝術,所以我就想,怎么能做得有點不同?我就是一件接一件地做。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她解釋道。達波洛尼奧專攻既能照明又能作為談資的燈具,模糊了雕塑與設計之間的界限。

"卡門·達波洛尼奧:嗨,你好,是我"展覽現場圖。攝影:Izzy Leung,圖片由弗里德曼·本達畫廊和卡門·達波洛尼奧提供
有些是蹲伏的,有些是低垂的,有些是粘稠的,有些看起來像是正從桌子上融化。甚至有一個采用了卡通式高跟鞋的形態,其前端充當了一個盤子。"你可以把水果放在這里,或者你的鑰匙,"藝術家在開幕當晚說道。《為你制定計劃》是一個傻氣又巧妙的兩部分燈具,似乎直接穿墻而過。

卡門·達波洛尼奧。攝影:Schaub Stierli Fotografie。圖片由弗里德曼·本達畫廊和卡門·達波洛尼奧提供。
《所有我未曾說出的話》同時也是一個軟雕塑——尺寸大于真人且有點不可思議,它看起來像一個人形倚靠在墻上,頭上罩著一個巨大的燈罩。這盞落地燈已經受夠了!
"卡門·達波洛尼奧:嗨,你好,是我"在弗里德曼·本達畫廊(西26街515號)展出,展期至10月16日
4. "里奇·阿伊巴爾:橡膠作品",TIWA 畫廊

里奇·阿伊巴爾一系列基于橡膠和鋼的燈具精選,呈現出工業感與發光感并存的特質。圖片由 Tiwa 提供。
里奇·阿伊巴爾迅速開創了一種獨特的設計詞匯——琥珀色的橡膠形態既充滿未來感又帶有原始氣息,令人過目不忘。但讓它們與眾不同的是其動感。"我真的很想讓這種扭動感可以被感知到,"他說。"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些作品時,會立刻以為它是其他某種硬質材料。"他補充道,"我用的橡膠 specifically 來自石油,所以它也是一種壞死材料。我喜歡它與古老生命或古老死亡的聯系。"
在"橡膠作品"中,阿伊巴爾拓展了他的實踐。在棕櫚灘 New Wave 駐留期間,他學會了焊接,并開始將鋼材連同來自藤蔓的天然亞馬遜橡膠板融入他的作品中。在TIWA,這些材料結合于燈具、器皿和裝飾物件——包括蛋形形態——之中,閃耀著工業堅韌與不可思議的色情感混合的光芒。

里奇·阿伊巴爾在他的工作室。圖片由 Tiwa 提供。
其中的肉欲感是不可否認的。"否認作品中有性成分或誘惑力是虛偽的,"阿伊巴爾說。"它邀請你想象自己被包裹在這個世界里——像一個擁抱,或一次交合,或依偎。所有這些都是我希望傳達的。"最終的作品干凈拋光,卻又帶有一絲詭異——"既美好又頑皮……完成了,但又有點怪癖,"正如他所說。
"里奇·阿伊巴爾:橡膠作品"在 TIWA 畫廊(沃克街86號)展出,展期至10月8日
5. "克里斯·沃爾斯頓:錦上添花",The Future Perfect 畫廊

克里斯·沃爾斯頓"錦上添花"展覽現場圖。攝影:Joe Kramm。圖片由藝術家和弗里德曼·本達畫廊提供。
在"錦上添花"中,這位駐紐約和麥德林的藝術家兼設計師克里斯·沃爾斯匯集了一個受自然啟發的系列,帶有微妙的幽默與奢華暗示。"我部分被新藝術運動的技術所吸引,是因為它利用自然形態來創造抽象,"他說。

克里斯·沃爾斯頓與"錦上添花"中的一面青銅鏡。攝影:Joe Kramm。圖片由藝術家和弗里德曼·本達畫廊提供。
一個核心主題是Yarumo葉,沃爾斯頓從他的哥倫比亞花園中采集而來。直接鑄入青銅和鋁材后,它反復出現在餐桌、燈具和枝形吊燈上,賦予整個系列一條貫穿線,將其繁茂 exuberance 錨定在某種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上。"它們都是從我的花園里剪下來的。我收集了不同的品種,所以一切都非常貼近家園,"他解釋道。
核心作品是一個巨大的餐具柜,由數千個焊接的蠟質雛菊形態使用失蠟法制成。雖然外觀精致,但它幾乎堅不可摧。"它差不多有一噸青銅重,"沃爾斯頓說。

克里斯·沃爾斯頓,"錦上添花"中的掛毯。攝影:Joe Kramm。圖片由藝術家和弗里德曼·本達畫廊提供。
沃爾斯頓還推出了在摩洛哥編織的羊毛壁掛,最初是作為水彩畫設計的。"它們有點像這些解構的百合花混合了傳統的柏柏爾圖案。然后在工匠手中又發生了另一層變形,"他說。
今年秋天沃爾斯頓還將迎來一個首次:他的首次博物館個展將于11月在達拉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
"克里斯·沃爾斯頓:錦上添花"在 The Future Perfect 畫廊(需預約)展出,展期至10月22日
6. "女性歷史博物館:地獄中的格里塞特",Amant 藝術中心

"地獄中的格里塞特"在布魯克林 Amant 藝術中心的展覽現場圖。圖片由 New Document 和 Amant 提供。
世界末日該穿什么?"地獄中的格里塞特"是總部位于紐約的"女性歷史博物館"——由瑪蒂·巴林格和阿曼達·麥高恩創立的藝術項目兼品牌——的首次機構展覽,它重新構想了18世紀巴黎的女裁縫和女店員,將其塑造成一個在末日降臨后精品店中徘徊的形象。模特身上穿著用搜集來的材料——豪豬刺、毛皮、碎玻璃和賭場籌碼——拼湊而成的禮服,而一把極不招人待見的毛皮椅子則將動物界與末日審判融為一體。
整個展覽給人一種自制、即興和 defiantly DIY 的感覺,仿佛時尚本身是從廢墟中重建起來的。

"地獄中的格里塞特"在布魯克林 Amant 藝術中心展出的一把雕塑椅。攝影:Angela Kelley。
展覽的一部分看起來像世界末日后的"廉租公寓博物館"場景。一個穿著養蜂人遇見伴娘裝扮的模特站在被炸出的破洞中間,洞外露出深紅色的天空和立面帶有十字架的高聳哥特式摩天大樓。視頻閃爍著復古的T臺鏡頭,顯示出這些服裝中的許多件竟然出人意料地實穿——你幾乎可以想象它們出現在紅毯上,只要有人敢嘗試。

"地獄中的格里塞特"在布魯克林 Amant 藝術中心的展覽現場圖。攝影:Angela Kelley。
頭頂上,一個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著一段狂熱的連禱文,精辟地總結了這場展覽:"女性歷史博物館 狂喜時刻身著由滑稽材料制成的美麗炫目的禮服…… 好色的時尚 無恥的毒藥 焦慮的奢華 不朽的精髓 極樂的浪費 憂郁的虛榮 無盡的幻想…… 骯臟的抱負 夢幻般的末日 喧鬧的骸骨。"時尚地獄見。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