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家經常指出,一個簡單的圖標在不同文化視角下觀看時,可能會令人困惑。在一個國家感覺直觀的事物,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這種差距說明了圖標學的影響遠不止于提供細節——它是一種你必須為全球受眾仔細斟酌的視覺語言。

圖標可以彌合鴻溝,也可以加深隔閡。作為設計師,你的工作是創建清晰、可識別且包容的符號,無論它們出現在哪里。通過確立這種意圖,你能夠保持深思熟慮,從而加強跨文化設計。

解構平面設計中的圖標學

圖標學是一種視覺語言。最簡單的說,它是代表一個物體、行動或理念的簡潔圖像。換句話說,它就像一個微型詞匯表——每一個標記都必須快速準確地傳達信息。

這種視覺系統呈現三種不同的形式:

圖標:?與其所指事物相似的圖像符號,例如用電話聽筒表示呼叫

符號:?依賴于習得意義的抽象或約定俗成的標記,例如用心形代表愛

指示符號:?通過關聯指向其他事物的符號,例如用腳印暗示路徑

圖標的設計本身就是高效的。它們將意義壓縮到一瞥之間,減少雜亂并加速決策。然而,這種壓縮只有在觀看者的心智模型與創造者的心智模型相匹配時才有效——而文化塑造了這種心智模型。

關于東西方設計傳統的研究證明,文化背景重塑了人們處理視覺信息的方式,因此同一個圖標在不同的受眾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

這導致了一個常見的誤解,即圖標是普遍理解的。實際上,手勢、動物圖案和日常符號在世界各地承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

豎起大拇指在某些地方是贊揚,在另一些地方卻是侮辱。同時,在一種文化中被尊崇的動物,在另一種文化中可能意味著危險或禁忌。優秀的跨文化圖標學不假定普遍性——它檢驗假設,記錄替代方案,并建立后備方案。

圖標學如何作為跨文化工具發揮作用

如果運用得當,象征主義可以消除對文字的需求,并使界面能夠跨語言使用。

克服語言障礙,降低認知負荷

圖標是可重復的標記,能引導注意力并取代閱讀每一個字詞的需要。在數字界面中,清晰的圖標能立即提示用戶該去哪里、點擊什么或某個控件的功能。

它們幫助用戶無需翻譯或猜測即可行動。這種便利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那些不精通屏幕上主要語言的用戶。

這樣做的好處是降低了認知負荷。用戶無需解析指令并在工作記憶中記住多個步驟,而是通過單個符號觸發意義,實現即時識別。從看到圖標到想起其含義的時間縮短了,從而釋放了決策能力。

在國際樞紐和全球產品中,你可以看到這種大規模的應用。機場使用一套共享的象形圖來引導數百萬旅客,軟件則依賴一致的圖標系統,使用戶能夠跨設備和上下文轉化知識。

然而,只有當圖標映射到熟悉的心智模型時,其認知負荷才較低。當一個圖標的隱喻在不同文化間失效時,就會產生摩擦。這就是為什么將圖標視為一種語言很重要。當經過衡量、迭代和記錄后,它們就不再是猜測,而是開始引導人們完成體驗。

顏色與形狀的細微差別

顏色和形狀承載著意義。顏色的組合可以改變情感的重量。雖然單一色調可以傳達危險、溫暖或平靜,但搭配的顏色可以再次改變這種含義。

零售研究表明,購物者的感受在決策中的影響力可達其他因素的1.5倍,這使得你的配色方案的情感基調成為一個戰略性的選擇。當圖標存在于某個品牌或物理環境中時,這些顏色決策會影響跨文化的信任度、緊迫感和識別速度。

形狀也帶有自己的信號。圓潤的標記顯得友好、平易近人,而尖銳的棱角則感覺直接、緊迫。然而,形狀的解讀會隨著文化和語境而改變。在一個受眾看來無害的手勢或抽象形式,在另一個受眾中可能引發不相關的聯想。這就是為什么形狀的選擇應該精確、經過測試,并為你所針對的受眾而選定。

當結合顏色和形狀時,你可以打造一個有用的工具包,以實現跨文化的清晰度。顏色設定了基調和優先級,形狀則提示了 personality 和功能可見性。當這些層次協同工作時,圖標就成為一種具有文化適應力的語言。

提升可用性與可訪問性

據估計,全球有63.8億人擁有智能手機,符號是使移動界面在不同語言和地區都能使用的最有效方式。一個精心設計的圖形符號消除了在小屏幕上閱讀微文案的需要,縮短了決策時間,并保持了交互的直觀性。

除了速度之外,視覺提示還是可訪問性的倍增器。當與清晰、可本地化的標簽以及適當的語義標記搭配使用時,它們對于屏幕閱讀器和輔助技術來說就變得清晰可辨。

當以可縮放矢量、具有足夠對比度和便于觸摸的間距構建時,它們可以支持視力低下和行動不便的用戶。考慮到這些限制條件進行創作,意味著圖標能夠服務于具有不同能力和不同設備環境的用戶。

圖標學還減少了跨設備和不同形態因素的認知摩擦。同一個在應用中以24像素成功顯示的最小化符號,如果具有高對比度且保持一致,也可以作為網站上的路標。這種跨上下文的可靠性正是讓全球產品感覺熟悉的原因。用戶學習一種視覺語言,并在任何地方應用它。

跨文化圖標設計指南

在開始繪制圖形之前,退后一步,想象自己正在將一個動作或想法翻譯成一個微小的視覺世界。下面的建議將這種心態轉化為實踐,幫助你的圖標跨越文化而不丟失意義。

1. 超越簡單的谷歌搜索

文化研究是必須的。然而,快速搜索只能找到明顯的例子,而會遺漏細微差別,因此研究應該成為任何跨文化圖標系統的基礎。

使用像霍夫斯泰德這樣的框架,它概述了跨六個維度的文化傾向,例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等。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啟發式方法。它不會告訴你確切的含義,但有助于預測你的符號在特定市場中應該多么直白、正式或情境化。

接下來,與真實的人交流。招募母語者或本地用戶,請他們用自己的話描述設計草案。進行短期的 moderated 訪談以聽取他們的推理,然后進行未 moderated 的微測試以擴大規模。

最后,咨詢本地化專業人士。本地化人員能發現設計師會忽略的習語、顏色禁忌和法律限制。向他們請教用戶界面中的常見隱喻、本地標識慣例,以及某些意象是否敏感或神圣。

2. 簡約之策略

簡約應該是你的默認選擇。圖形越簡潔,在跨越文化邊界時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小。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著名品牌已將繁雜的徽標簡化成單一的、標志性的輪廓,以提高全球識別度。

例如,百事可樂逐漸將其標識早期帶有手寫體和字標的設計版本簡化成了流線型的"百事球"。此后,它成為一個單一形式的標記,在不同尺寸和市場都能清晰識別。

首先明確圖標必須傳達的那個核心動作或想法,然后移除一切不支持該意義的元素。傾向于使用單一、醒目的輪廓,而非裝飾性細節,并在實際尺寸下測試它。在低對比度、動態情境以及小的觸摸目標下檢查它,這些情況會暴露出在畫板上看起來沒問題的問題。

使簡約系統化。鎖定描邊粗細、網格和間距,使圖形看起來像一個系列。將隱喻限制在少量、獨特的集合中,以便用戶能夠將學習成果遷移到不同屏幕。當單一輪廓可能產生歧義時,添加一個簡短的本地化標簽,而不是裝飾圖形本身。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設計時,我們就能獲得跨文化工作所需的清晰度和持久性。

3. 創建一致的視覺系統

單個圖形的力量取決于支撐它的框架。一致的視覺語言使單個圖形易于閱讀和預測,因此用戶可以學習并在不同屏幕上應用同一種語言。這種可預測性正是將一組形狀轉變為可用詞匯的關鍵。

專注于幾條具體的規則,并將它們鎖定為可供后續使用的設計令牌。選擇統一的描邊粗細并在所有尺寸中保持一致,使圖標感覺屬于一個整體。為確保輪廓讀起來具有相同的調性,確定一個圓角半徑規則,無論你是希望全部銳利、全部圓潤,還是有限的混合。

接下來,定義配色規則,并明確指出對比度比率,以及顏色何時用于傳達意義,何時純粹用于裝飾。然后,標準化網格和像素尺寸結構,以便圖形在常見目標尺寸下清晰呈現。

我曾主導一個應用程序的更新項目,當時我們將描邊和網格規則收緊到一個單一的設計令牌文件中。結果實現了更快速的交接和更清晰的新手引導流程,因為用戶可以將先前學到的含義應用到新屏幕上。

為了保持符號語言的穩定性,請將這些規則放入設計資源庫中,包含"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的示例,并在每個開發沖刺中引用這些設計令牌。

4. 用戶測試與迭代的力量

測試是驗證的步驟。用一份測試計劃開始每一個決策,該計劃回答一個問題——這個符號是否映射到了目標受眾預期的心智模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迭代直到它符合為止。

運行兩種互補類型的測試。首先,展示一個想法并詢問:"這是什么意思?"利用自由形式的答案來發現意料之外的解讀和心理捷徑。其次,應運行快速的定量檢查,如A/B測試,以衡量解讀的準確性。這些測試揭示了人們誤解的原因,并顯示出改變對行為的影響程度。

在測試前確定清晰的成功標準。與本地用戶進行小型的 moderated 測試,以了解圖標失敗的原因,然后通過快速調查來擴大規模以獲取清晰的指標。包括可訪問性檢查,并招募熟悉目標市場的人員。將測試視為一個循環:測試、迭代、再測試。將結果記錄在你的設計框架中,以便未來的團隊能夠復現這些決策。

圖標學作為跨文化設計工具包

圖標可以重新連接文化差異,但前提是將其視為有意識的系統。付諸行動,研究意義,并將這些選擇固化為方法論。當你懷著研究、簡約和衡量的心態進行創作時,你就在創造一種能隨處引導用戶的視覺語言。

精選文章:

定義時尚史的《Vogue》雜志封面

八個秋季生活空間,披上落葉的色彩

菜可以“預制”,建筑能嗎?

紐約當下六大必看設計展

體驗設計如何改寫護理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