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屆磚筑獎展現磚材的大膽構想
第26屆磚筑獎國際入圍名單近日公布,來自全球21個國家的50個最具啟發性的磚構建筑作品脫穎而出。這些項目從849份提交作品中精選而出,代表了當代磚構建筑的原創性與卓越成就。這項由威納伯格主辦但獨立評審的雙年度獎項,涵蓋小型住宅項目和商業建筑等五個類別,彰顯了磚作為一種永恒材料的無限可能性。頒獎典禮將于2026年6月11日在維也納舉行,屆時將由國際評審團公布獲獎者,評審團成員包括著名建筑師和設計師Gabriela Carrillo、Christine Conix、Jens Linnet、Traudy Pelzel和Eduardo Mediero。
從隈研吾及 associates在中國宜興設計的雕塑感UCCA陶藝美術館,到KTA設計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屠殺博物館(采用玻璃磚),再到巴西Bloco Arquitetos的白磚住宅,以及35-51 Architecture Office設計的極具表現力的伊朗沙法赫陵墓,2026年的入圍名單共同頌揚了磚如何持續連接文化、工藝與當代設計。

隈研吾及 associates 設計的宜興UCCA陶藝美術館 | 所有圖片由威納伯格提供
從巴西到中國,獎項頌揚磚的潛力
磚筑獎始于2004年,現已發展成為一項領先的國際獎項,旨在頌揚建筑創新與磚的創意潛力。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著重展示那些融合了精湛工藝、可持續性與卓越設計的項目。盡管由威納伯格組織,但評審獨立進行,確保認可完全基于項目價值。獲獎及入圍作品將收錄于官方《BRICK》書籍中,并在維也納的典禮上接受表彰。
該倡議的背后是威納伯格,這是一家為新建和翻建領域以及水和能源管理基礎設施領域,提供整個建筑圍護結構創新生態解決方案的領先國際供應商。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20,000名員工和200多個生產基地,是世界最大的磚瓦生產商和歐洲粘土屋面瓦的市場領導者。通過磚筑獎,威納伯格強調了其支持既具前瞻性又深深植根于材料傳統的建筑的承諾。

Bloco Arquitetos 設計的白磚住宅 | 圖片 ? Joana Franca
第26屆磚筑獎橫跨五大洲五大類別
入圍名單分為五個類別:"家的感覺"(住宅)、"共同生活"(城市住房)、"協同工作"(商業和工業項目)、"共享公共空間"(市政與文化建筑)以及"打破常規建造"(實驗與創新作品)。這些類別共同構成了一幅從私密居所到紀念性公共地標的建筑全景圖。入選項目遍布五大洲,從巴西采用手工技藝建造的白磚住宅,到伊朗表面銘文流動的雕塑感陵墓。
在亞洲,亮點包括位于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阿迦汗學院,它由一系列四層高的磚砌建筑組成,坐落在一條大型高速公路旁高度發達的城市地塊內。項目圍繞綠色戶外空間布置,為這些密集的建筑環境提供了舒緩之地,創造了供玩耍和學習的室外區域。

Shatotto 和 FCB 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設計的阿迦汗學院 | 圖片 ? Asid Salman
同樣在亞洲,中國的亮點包括由隈研吾及 associates 設計的宜興UCCA陶藝美術館,其獨特的屋頂由一系列山峰狀的結構定義,靈感來源于附近的蜀山。該工作室將其描述為"由虛擬球體雕刻而成的倒置殼體結構",其框架覆蓋了3600片手工制作的陶土瓦,釉色呈深褐色和淺褐色,讓人聯想到陶器在燒制過程中發生的顏色變化。
再往北至北京附近,入圍的天津鐘書閣書店是一棟三層建筑,其設計采用了定制磚塊和鐵藝構成的"波浪",為訪客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沉浸式空間。

X+ Living Architecture 設計的天津鐘書閣 | 圖片 ?SFAP
此外,在印度金奈,由KSM Architecture設計的Metallic Bellows工廠辦公室是一個單層磚結構,其靈感來自當地的磚窯和富含粘土的土壤,重點是通過最小化混凝土使用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該設計采用了傳統的杰克拱系統,配有下承梁和周邊梁,使當地采購的磚砌體呈現出輕盈、懸浮的外觀和手工特色。
中東地區的入圍作品包括位于伊朗中部阿爾達坎小城的沙法赫陵墓,其特色是一個倒置的穹頂和在其表面自由流動的銘文,將建筑轉變為頌揚表達自由的畫布。作為通往墓地的門戶,沙法赫陵墓將傳統上私密的空間重新定義為面向所有人的紀念碑——一個神圣與日常交匯的場所。

35-51 Architecture Office 設計的沙法赫陵墓 | 圖片 ? 35-51 Architecture Office
轉向歐洲,荷蘭建筑事務所Studio RAP設計了一個完全覆蓋3D打印陶瓷瓦的"波浪狀"立面,面向阿姆斯特丹歷史悠久的Hooftstraat購物街。而在德國,規模更大的萊比錫熱電廠的廠房外墻則采用了燒制粘土材料,形式為具有精細、不規則垂直結構的釉面板。在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一個前工業廠房的改造項目專注于使用回收和可重復利用的材料,將其轉變為臨時劇院,可見的粘土磚塊被漆成了銀色。
在英國謝菲爾德的Park Hill項目,Michail Riches Architects設計的"再利用"也是一個主題,這是一個粗野主義住宅區,其特色是帶有模板痕跡的混凝土與細顆粒住宅磚砌體填充。煥然一新的磚塊標示出每一條"空中街道",陽臺的顏色選擇也是為了與磚砌體的色調相得益彰。

Studio RAP 設計的陶瓷立面住宅 | 圖片 ?Riccardo De Vecchi
遠至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屠殺博物館,據報道其立面使用了約25,000塊磚,包括Ceniza粘土磚和Poesia玻璃磚的組合。磚塊以精致的"錯落"圖案排列,設計巧妙地平衡了透明度與安全性,成為紀念與韌性的有力表達,并與活動、日光及社區建立了視覺和物理上的連接。
橫跨太平洋,來自墨西哥的Aatequila設施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參賽作品,這是為Clase Azul La Hacienda Jalisco設計的倉庫和辦公室,使用了當地陶瓷和場地開挖的石頭,使建筑扎根于其火山地形之中。與此同時,在巴西,白磚住宅采用手工技術和裸露的實心磚(涂成白色)建造。變化的磚縫為每個房間創造了不同程度的開放性和私密性。對磚砌體的精心研究產生了獨特的圖案和飾面,賦予項目一種永恒的手工質感。

Atelier ARS 設計的 Clase Azul 倉庫與辦公室 | 圖片 ? Cesar Bejar
在美國的其他參賽作品中,Kohn Pedersen Fox Architects 設計的"64 University Place"是位于紐約格林威治村的一棟11層住宅樓,其特色在于手工砌筑的磚石立面、拱形窗戶和壁柱網格。設計融合了周邊社區的歷史參考與當代細節。磚立面展示了精湛的工藝,既依賴于技藝高超的砌磚工,也歸功于深思熟慮的細節設計。
跨越大陸,位于南非開普敦Steenberg Ridge山坡上一個4000平方米地塊上的"山居"由Chis van Niekerk設計,輕盈地坐落于其半鄉村景觀中。設計采用了克制的材料調色板,表達了大地的色彩和紋理,使建筑能夠優雅地老化。它植根于原始的庇護感,擁抱簡單、未經修飾的材料,創造出一種永恒的圍合感。

Vidic Grohar Arhitekti 設計的斯洛文尼亞國家劇院 | 圖片 ? Maxime Delvaux

KTA 設計的墨爾本大屠殺博物館 | 圖片 ? L Showell
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