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并非總是顯而易見,平面設計實際上深刻影響著室內空間的構思、設計、呈現與體驗方式。我們采訪了多位設計師,探討這兩大領域如何交匯——從巧妙地為社交空間注入品牌元素,到提升面向客戶的設計方案展示效果。

共通的視覺語言

(圖片來源:Owl Interior Design)

平面設計與室內設計在核心層面共享著基本原則——例如平衡、節奏、比例、視覺層次、對比、統一、重點與細節——這些原則天然地促成了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在這兩個領域中,視覺元素都起著引導視線、營造氛圍和傳遞信息的作用。

為品牌標識開發的配色方案,如今也指導著室內的色彩搭配。定義企業傳播的字體選擇,影響著墻面圖形、導視系統乃至家具的挑選。平面設計中創建 cohesive 視覺體系的能力,在設計需要提供統一體驗的空間時顯得無比珍貴。

"平面設計與室內設計之間的聯系,猶如一場精心編排的舞蹈:一個定義聲音,另一個創造舞臺," Bergman Design House 的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Marie Soliman 說道。"在2025年的今天,這種關系感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平面設計不再僅僅是裝飾墻壁,它影響著品牌敘事、導視、材料選擇,甚至空間的'情緒溫度'。在酒店、會員俱樂部和住宅中,字體排印、色彩理論和視覺識別對于氛圍的營造,已變得與燈光或紋理同等重要。"

無形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Owl Interior Design)

從酒店、餐廳到辦公室、火車站,平面設計幾乎存在于所有空間——即使你未必能直接"看見"它。引導你視線的字體、設定氛圍的配色、使空間感覺協調統一的視覺節奏——這些都是平面設計原則滲透到室內設計實踐方方面面的結果。

Owl Interior Design 的創始人 Sophie van Winden 和 Simone Gordon 隨處可見這種影響:"平面設計如今在室內設計中無處不在。它塑造了我們提案的方式、情緒板的呈現形式,以及空間在社交媒體上的分享效果。在商業項目中,它的作用更為深入——環境品牌設計、標識系統和數字層面共同結合,講述品牌故事。本質上,平面設計是將概念與體驗粘合在一起的膠水。"

(圖片來源:Run For The Hills)

但平面設計的真正力量在于其微妙之處。Run for the Hills 的創意總監 Chris Trotman 精通于他稱之為"無形品牌化"的手法:"大多數人的設計敏感度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他們能察覺到品牌與室內環境之間的脫節。即使更多是在潛意識層面,無法確切指出原因,他們也能感覺到有些不對勁,"他說。

"因此,平面設計和品牌化對室內空間的氛圍起著巨大作用。所有客人接觸到的品牌觸點——從菜單到導視——都可以反復強化品牌故事,增強'品牌世界'的沉浸感。我們喜歡將室內設計與平面設計交織融合,將品牌元素巧妙地嵌入織物,或隱藏于藝術作品中。我們喜歡稱之為'無形品牌化',這與到處貼標志的做法截然相反。"

趨勢的融合

(圖片來源:Bergman Design House)

"平面設計中的視覺趨勢常常會直接波及室內設計," Bergman Design House 的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Marie Soliman 表示。"想想層疊字體排印的興起對墻面處理和標識的影響,或是大膽的漸變配色方案啟發了沉浸式的主題墻和定制飾面。在我們自己的作品中,我們借鑒了雜志版式布局,在建筑中創造空間的'章節',每個章節都有其獨特的色調、節奏和紋理。"

社交媒體及更廣泛的互聯網在塑造視覺文化方面的作用,導致近幾十年來趨勢的傳播速度急劇加快。"平面設計趨勢不斷跨界進入室內領域。字體、配色、有機線條——你會看到它們直接從設計情緒板跳轉到墻面壁畫、織物或家具造型上," Sophie 和 Simone 說。"而且,'適合Instagram分享'的瞬間現在已成為大多數設計任務書的基本要求。最出色的室內設計不僅從平面設計中汲取靈感,還從時尚、藝術和數字文化中獲取線索——這全都屬于同一種創意語言。"

(圖片來源:Run For The Hills)

Chris 將這視為全球文化變遷的一部分,不過他警告不要盲目追隨潮流:"世界變小了,我們擁有席卷一切的全球性趨勢。有時始于T臺秀場或電影,但它們會橫掃所有領域,"他說。"突然間,七十年代風格流行起來,平面和室內設計的配色變得更復古,拱形和復古圖案也更多了。但如果你過于'追逐潮流',你的項目可能很快就會顯得過時,所以我們嘗試對趨勢加以調整,使其更具永恒性。"

(圖片來源:Run For The Hills)

演示方式的革命

Bergman Design House 的演示幻燈片(圖片來源:Bergman Design House)

平面設計的影響力,或許在室內項目如何被構思、提案和推銷的過程中體現得最為直接。平面設計所確立的視覺標準已經改變了客戶的期望。室內設計師 Sarah Walter Boyd發現,這通常始于個人品牌塑造:

"對我來說,項目的開端可能非常依賴平面設計。尤其是在設計公司的品牌識別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這有助于讓你的設計公司在起步階段就脫穎而出,"她說。"在初次接觸時,需要有能夠吸引客戶的東西。"她記得曾有客戶說:"他們選擇的是你這個人——所以他們需要了解你的風格,確認你就是他們想要的選擇。" "這種特質可以通過你的網站、公司logo乃至設計提案使用的字體來傳達,"她說,"而這都回歸到平面設計。"

(圖片來源:Bergman Design House)

Boyd 指出,項目演示往往是平面設計真正能決定提案成敗的關鍵環節。"雖然在過去,設計師可能向客戶展示一些手繪草圖、方案效果圖,并輔以小塊面料和飾面樣本——但得益于技術進步,設計師可用的工具種類已大幅增加,"她說。"在現階段,為了確保客戶快速認可(一張裁剪不當的圖片就可能毀掉整個提案,這很驚人),演示文稿必須精致利落,圖片對齊準確,并充分利用字體和頁面布局,避免分散客戶對核心內容的注意力。你可能構思出了一個絕妙的房間方案,但如果用來傳達該方案的任何演示文稿構思或執行不佳,你就有可能失去那個客戶。"

Sophie 和 Simone 也認同客戶的期望已徹底改變:"與十年前手繪草圖、樣本板和大疊面料樣本的時代相比,這個角色幾乎變得無法辨認。現在是數字優先:沉浸式視覺效果、視頻演示、以及堪比光鮮雜志版面的提案文稿。客戶對專業精致度和故事敘述的期望已經飆升。"

工具的接管

(圖片來源:Bergman Design House)

平面設計不僅從美學上影響了室內設計——它還重塑了專業工具集,室內設計師現在常規使用的許多軟件最初是為平面設計師開發的。

"InDesign?最適合最適合?用于客戶演示——PowerPoint 功能有限且不夠專業," Chris 說。"Photoshop?用于圖像處理——重新調整情緒板圖片的顏色以適配頁面,以及摳圖,都可以通過點擊幾下按鈕完成。"

技術技能在室內設計領域的普及,恰恰顯示了平面設計如今對該行業的重要性。Sophie 和 Simone 建議在專業級工具和更易上手的平臺之間取得平衡:"這真是一個混合體:創造力、項目管理和溝通能力仍然是關鍵,但工具箱已經擴大。Vectorworks 或 SketchUp 等CAD平臺是必需品,3D渲染工具能讓想法在幾秒鐘內變得真實。另一方面,Canva 和其他快速圖形平臺幫助我們以快速、清晰且易于客戶理解的方式,可視化地推銷概念。"

(圖片來源:Owl Interior Design)

Sarah 同意,隨著技術獲取和使用程度的提高,室內設計師所需的技能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我2009年剛開始在 SC&JF 工作時,助理最多只需要使用?Microsoft?辦公套件。如果要在演示中添加圖片,通常是剪下來和面料樣本一起貼到背板上,這能做出層次感豐富的演示稿——不過,要是萬能膠涂錯了一點,可就全完了!"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Photoshop 慢慢普及,然后是 PowerPoint——整個局面開始改變。如今,全面掌握?Adobe?套件和CAD軟件是必須的。"

盡管AI已經 democratise 了平面設計能力的獲取,但 Chris 指出,人的觸覺對于室內設計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你現在真的完全不需要像過去那樣精通 Photoshop 這類軟件了。借助新的AI功能,只需幾個指令,它幾乎就能自動完成你想要的效果,"他說。"但AI唯一不具備的,是品味。所以它永遠需要人的觸覺和設計師的眼光。"

行業的轉型

(圖片來源:Owl Interior Design/Racheal Smith)

"今天的室內設計師部分像是講故事的人,部分是策略師,部分是技術專家,有時甚至像是心理學家," Marie 說。"我們需要藝術家的敏感度、建筑師的組織能力,以及流暢運用數字工具的敏捷性,從3D可視化、參數化建模到AI輔助的情緒板。但所有這些都無法取代人為觸動的魔力:手繪草圖、與工匠的即興交流、漫步于空間感受其骨架。"

Marie 補充說,曾經將平面設計與室內設計分隔開的學科界限幾乎已完全消融。"當我創立 Bergman 時,各學科感覺更分離,平面設計師在一個世界,室內設計師在另一個世界。現在,界限已經融化。我們講著一種共通的視覺語言,而且通常從第一天起,圖形標識就會與室內建筑一同被考慮," Marie 說。

"無論是在頁面上還是在房間里,設計關乎的是連接。我們不僅僅是在擺放形狀和顏色;我們是在創造人們會記住的體驗。而在2025年,這一共同的使命讓平面設計與室內設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

精選文章:

隈研吾“遇見”王澍:象山校園里的兩種的山水觀

不止“一捆螺紋鋼”這么簡單,50億建的“第一高銀行總部”暗藏玄機

從包豪斯到反彈:反現代主義的回歸

品味與同理心

編舞空間:建筑與舞蹈的跨學科實踐